中国构筑全球最大教育文化…
华侨报 11-09 81525浏览

 【香港中通社11月8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冯秋榆)相比「十四五」规划,中国「十五五」规划建议更加注重文化自信,强调「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传统文化如何接上时代地气?「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将呈现怎样的面貌?

 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赵叶晴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记者专访时谈到,中国正在逐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而教育与文化服务的融合,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深层影响。

 「中国基础教育已达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赵叶晴介绍:中国教育体系在规模与质量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数据看,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8万人。这一规模宏大的教育系统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杆。」

 「其中,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截至2024年,这三项指标分别进一步提升至92%、95.9%和92%,标志著中国基础教育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赵叶晴认为,按当前推进节奏,「全球规模最大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已清晰可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5%以上」,意味著每3个适龄青年就有2人能接受高等教育,规模远超世界主要经济体。

 未来,「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将呈现怎样的面貌?赵叶晴认为,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层面,普惠可及的文化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文化领域,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这些设施为民众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多好去处。」

 「不仅如此,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成效显著。通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鼓励开展延时错时服务,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2019年增加4.4亿,增长49%。」

 另一方面,数字化赋能文化服务效果显著,覆盖国家、省、市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已初步建成。老百姓拿起手机就能免费听讲座、学艺术、看展览,文化资源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大幅提升。此外,截至2022年3月,中国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发展成为覆盖51.9万所学校、超过1880万教师和2.93亿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全球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成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这些都将为「终身学习」赋能。

 教育与文化服务的融合,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深层影响?

 赵叶晴认为,教育与文化服务是「育人」与「化人」的协同,「学校为文化传承培养专业人才,而公共文化机构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当孩子既能通过教育数字化接触前沿科技,又能在课外感受非遗魅力,他们的成长就兼具了创新视野与文化根脉。2035年的中国,教育强国的硬实力与文化强国的软实力将形成合力。」◇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