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3日电】中小学语文教材又大规模删减鲁迅作品了?关于网络传闻,人民教育出版社近日回应称,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鲁迅作品7篇,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5篇。鲁迅先生一直是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一直与所有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孩子们同行。
有媒体统计,鲁迅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课本以来,确实随著时代变革有起伏,在具体篇目上有更替,但从较长的时间区间来看,还是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
事实上,大约自2007年始,关于教材「去鲁迅化」的讨论就不时出现。其他任何一位作家,都没能享受到这种「殊遇」。为何每次讨论都能挑动公众的神经?
有网友坦言,人们对鲁迅先生「爱之深」,所以对教材变动「责之切」。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谈道,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讨论焦点并不在于鲁迅作品有多少篇目进教材,而是到底该用什么方式去接近、学习和评价它。
网传初中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有学生吐槽,为何同一句话,鲁迅写出来就是佳句,自己写出来就是病句?
有网友分析,所谓的「学生抵触周树人」,问题不在于作品,而是教育方法。长期以来,在鲁迅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僵化的问题,但教学问题不能依靠剔除文章解决。如果简单粗暴地剔除一切「难繁旧」文章,那更难背的《逍遥游》、《离骚》是不是也要一起删减?
对此,新京报评论建议老师多方面打开通往鲁迅文学世界的通道,在充分尊重兴趣的前提下去引领孩子。
网友「小鹿飞飞」说,读懂鲁迅需要阅历,现在不懂,等到特定时刻就会懂。或许小朋友祗会模仿鲁迅在桌子上刻「早」,但让他们读鲁迅,其实是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这场本属于教育场域上的教材调整,逐渐演变成公共场域上的文化讨论。温儒敏称,经典的修习能塑造人的心灵。经历了教材「随风倒」的人们终究会意识到,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些真正的经典存留下来。
鲁迅作品是不是这样的经典?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看来,鲁迅还「活在当下中国」。读鲁迅的作品,学生在精神与文化上就有了一个底,以后他们无论选择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都有了底气。
「当你对既成教育、既成观念深信不疑时,你不需要鲁迅;而你一旦对自己听惯了的话,习惯了的常规、常态、定论,产生不满,有了怀疑,这时候你就需要鲁迅了。」2021年,钱理群开始在哔哩哔哩开设鲁迅讲堂。他说,和年轻人共读鲁迅,是为了引导他们去关注现实问题,总结中国经验。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系。」鲁迅和当下中国,和我们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不同意见的碰撞恰好能成为鲁迅作品在这个时代的绝佳注脚。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 |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