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你的关心-澳门头条新闻社
简体 繁体
特色自然风貌、人文历史 农旅融合 丽水绘就独具山区特色的共富共美新图景
潮新闻 09-18 16976

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是浙江勇担光荣使命、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的决策部署,既是改革创新,又是发展目标,更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全省各地市强化顶层设计、集成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批极具共富味、未来味、浙江味的实践、理论及制度成果。为集中展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工作成效,9月12日-9月14日,浙江省风貌办联合主流媒体开展“2023走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采风活动。由二十余家央媒、省级媒体组成的采风团前往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等地,深入调研各地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以及现代化美丽城镇的建设情况,通过媒体视觉讲述我省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全域共富、城乡和美、品质提升的生动故事。

丽水是浙西南革命老区,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秀山丽水之间,城景和谐,水景灵动,山景多彩,村景富美,未来的共同富裕之景更是可期。

日前,省建设厅、省风貌办联合省文旅厅、省总工会在亚运盛会召开之际共同推出了首批48条省级“共富风貌游线”,其中丽水有3条游线成功入选。9月15日采风行活动走进丽水,媒体团成员共同领略这片浙南土地上展示的精致构建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秀美画卷,以及塑造的独具山区特色的共富基本单元。

云和“最美梯田”城乡风貌

山区自然特色 带动村美民富

秋天的脚步渐行渐近,风吹稻浪美不可言的浙江山野梯田,藏着绚烂的光芒。云和“最美梯田”县域风貌样板区位于丽水市中部、云和县西南部,面积约90.3平方公里。

据云和县风貌办主任邢决功介绍,云和县“千年历史、千米落差、千层梯田”的独特风貌,具有观赏游憩价值和生态发展价值,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等。除此之外,还拥有云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中国传统村落坑根村等特色风貌元素。

“云和梯田风貌样板区以生态优先理念,开展湿地修复项目,将山体、水域、梯田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改善自然风貌、恢复种植条件、修复湿地功能,2021年以来,累计抚育美丽林相720余亩,修复梯田2200余亩,打造杜鹃花海500余亩”, 崇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季国林向记者介绍。当地加以“绿水青山”焕活“金山银山”,加快“两山”转化,推动美丽环境、美丽资源与美丽经济的高效互动、共融共生。同时,把文化元素作为创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充分发挥风貌区内梯田、高山、丘陵、谷地特色风貌和云和湖山水湖景特色,探索开发太空舱体验、露营基地、亲子主题酒店、稻草草冒险乐园、玻璃观光塔、云缦度假酒店、高山民宿等旅游产品,设计推出“两天一晚”的共富风貌游线,积极构建“游最美梯田、住高山民宿、吃农家风味、品地域文化、购木玩好礼”文旅新格局,使“一日游”成功转变“过夜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几年,云和“最美梯田”围绕“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三位一体格局,顺应“旅游+”发展趋势,挖掘镇村文旅特色,同步推进环境整治提升、风貌管控改造、古村落保护修复、花园村庄建设,打造“处处皆风景”的美丽城镇。其中,坑根、梅竹创成省级农家乐集聚村,云谷山房获评全省最高等级“白金宿”称号。云和梯田景区入选全省首批山地休闲度假发展试点和“乡村氧吧”,下垟村入选首批“农文旅”融合开发培育民族村。

坑根村是梯田景区核心村之一。在这个海拔750米的“网红村”里,记者看到斑驳陆离的民房、悠长弯曲的小巷,小桥流水的声音,村庄上空的袅袅炊烟......这里基本还保留着清末民初的格局风貌,“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传统村落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把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好农旅融合文章。

得益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在坑根村有不少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开办,把村里原来废弃的牛栏、灰寮等改造成民宿,促进坑根村民宿旅游发展。山野共富工坊的合伙人赵君告诉记者,两年前她从丽江选择来到了云和梯田,首先是被这里的美丽的环境所吸引,同时这里的四季分明的气候,能够让人们领略春、夏、秋、冬的季节风采,村里的生活不仅滋养状态还可以滋养精神。还有2017年就到坑根村开办民宿的民宿老板谷小红,先后租用了村里20来间牛栏、灰寮等,将其改造成咖啡屋、小酒吧、木玩工坊等新业态。

而与梯田景区的接壤赤石村依山临水,坐拥湖光山色,是“童话云和”的西大门,是“瓯江山水诗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云和木制玩具发祥地。

“赤石借着毗邻云酒店的优势,推进多村旅游发展”,云和县赤石乡党委书记刘鑫向采风行媒体们娓娓道来村美民富的“美丽密码”。据刘书记介绍,赤石以云和湖为依托,以“木”为主题,把“木”元素积极融入到村庄建设中,让"木文化融于每处费点,打浩村庄景区。立足赤石优势、突出浪漫主题、打造玫瑰特色,栽种了一万多株、一千多种玫瑰,每年四五月期间,万株玫瑰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同时,推动“环境美”向“产业兴”转变。云曼康养度假区项目落地成效明显,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赤石乡党委政府反应迅速,打造小弄坑“嗨周末”烧烤街承接夜间客流。“嗨周末”烧烤街带动了区域发展,带领了居民共富,点亮了赤石经济新“夜”态。群众从美丽环境中收获“真金白银”。

自然资源结合历史人文

绘就缙云溪山云行画卷

媒体采风行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考察行程就是走进缙云仙都。缙云仙都是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所在地,拥有丽水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金字招牌,也是“诗画浙江”的典型代表。据了解,当地政府以好溪为纽带,连接下洋、前湖、鼎湖三个景中村,依托黄帝文化底蕴和“山、水、田、村”等自然风貌,提炼精华、挖掘特色,结合“溪山云行画卷”县域风貌区和未来乡村打造,构筑风貌彰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于一体的“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

缙云县风貌办常务副主任卢需正向记者介绍,在缙云“溪山云行画卷”县域风貌样板区里,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通过农文旅共建、山水城共融,带动周边群众逐梦共同富裕。

据了解,缙云素有“石城”之称,自古以来,开山采石就是缙云老百姓“挣饭吃”的手段,在宋代还产生了“宋代石椁”的产业。在仙都景区内的岩宕书房由仙都街道与著名建筑师徐甜甜及其设计团队合作改建,这段由开采凝灰岩而形成的岩宕历史,最高可追溯至宋代,来到这里的人能深刻感受到宋韵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岩宕书房已经成为一个有名的网红打卡点。缙云县风貌办常务副主任卢需正介绍道:“仙都岩宕开发项目以“微干预、轻改造”的方式精心打造“十二时辰游仙都岩宕”主题场景,塑造岩宕书房、音乐厅、非遗展演厅等公共文化空间。一经亮相,迅速爆红,吸引了各地游客纷纷打卡,带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蓬勃发展,还登上了德国柏林伊达斯建筑论坛的专业殿堂。如今,岩宕书房已招引喜马拉雅和方寸咖啡入驻,打造国内首家有声咖啡馆。露天剧场已举办多次民乐、时装及婺剧表演,独特的声学和视觉效果获得行家的一致称赞。”

唤醒“沉睡”资源,“溪山云行画卷”县域风貌样板区通过生态修复“微干预”、活化利用“微改造”,将采石文化、婺剧文化有机融入石窟业态,废弃采石遗址赋予新的功能,将9个荒废二十多年的岩宕造改成为天然书吧、天然剧场和表演空间,实现废弃岩宕由“城市裂痕”到“缙云江南石窟”的美丽蝶变。

同时,加以借势发挥黄帝文化,打造“轩辕民宿一条街”激发创业活力。风貌区内共拥有民宿农家乐262家,目前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农家乐民宿集群之一。在生态的基底上,不断做深“旅游+”文章,举办一系列“露营+音乐+集市”等活动带动村民创业,推动实现共富。

在这条生态与农文旅相融合的特色风情廊道上,鼎湖村作为美丽城镇建设的主战场,投入约1000万元用于鼎湖村外立面改造、道路改造提升、污水改造提升、文化广场、文体公园、邻里中心等鼎湖村综合改造提升项目,全面提升鼎湖村村庄环境、旅游业态和乡村治理水平,加快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诗意富足”魅力鼎湖的新步伐,走出一条“文化+生态”的特色共富之路。

朱潭山景区也是缙云有名的景点之一,景区内有一头“网红牛”,因一张照片而有了名气。美丽的画面吸引了大量的摄影家和游客前来,一睹牛的“真容”。景区的讲解员告诉记者,她大学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回到了村里,随着仙都景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景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亲眼见证了这些年仙都在打造“溪山云行画卷”县域风貌区和未来乡村打造,构筑风貌彰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于一体的“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的各方面体现,同时村里的居民依托旅游业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还有距离缙云县城约15公里的东方镇胪膛村。这里原本是一片杂地,经大规模改造,变成了近千亩稻田。

据东方镇人大主席陈伟秋介绍,东方镇胪膛村的千亩田园中,6公里陌上东方绿道贯穿田园而过。每年春秋两季,游客总爱穿梭在田园中,看似自然应季而来的风光,这里以生态田园融入旅游元素,把美丽田园打造成一道靓丽风景线;在仙都街道板堰大桥至仙都景区西入口南岸,仙都风情绿道以“黄帝名山、仙道骑行”为主题,把绿道作为统筹城乡、打通景城、链接全域旅游、带动沿线经济的重要通道。

当下,缙云正在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践行未来乡村建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Copyright © 2018-2025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公网安备:44049002000479号 粤ICP备:180573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