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网记者 郭若溪)11月15日,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款最新研发的锂离子电池正在经受上达零上80℃,下至零下70℃「冰火两重天」的极致考验。受得了炎热、耐得住冰雪、充电快速、成本还低,这款超「能打」的锂电池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先进储能技术中心研究团队历时10年研发,是我国首款具有宽温域、低成本、长寿命的电芯产品,上市后将有望打破未来新能源产业格局。

适应环境温差「横跨」150℃
研究团队核心成员蒋春磊介绍,他们通过电池负极材料创新和电解液体系创新,直接扩大了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其中最低工作温度达零下70℃、最高工作温度达零上80℃,实现了高寒酷暑的宽温域应用场景。「我们开发的电池产品除了耐热抗冻的特性以外,还具有高安全、长续航、快充和低成本的优势。」蒋春磊表示。
目前,这项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目前已实现了储能、动力等多个应用领域的电芯产品的规模化量产,并已于今年6月在我国东北等地分布式储能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在安全性能方面,常规锂电池随着不断使用,内部会产生锂枝晶,既影响充电能力,还可能刺穿隔膜,带来电池短路等隐患。而团队开发的新型铝基负极,在低温和过充条件下能有效缓解锂枝晶的产生,提高了安全性。

在续航性能上,得益于铝基负极材料高的理论容量,该电池能量密度较传统锂离子电池提升13%-25%,能做到长续航。此外,由于铝基复合负极优异的导电性能,产品还表现出不俗的快充性能,20分钟即可充满电,为半小时充电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成本方面,基于铝基复合负极的性能优势,并结合开发的高性能电解液体系,低温电池产品可以摆脱对昂贵的纳米级正极材料的依赖,电池成本可以降低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