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七月七日电】(新华社记者 陈毓珊)夜幕降临,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被灯光点亮。馆内有一面「网红墙」,展示了六十五件明代「空白期」青花瓷枕的修复件。明与暗在破碎的瓷片间共舞,缝隙间闪烁著历史的光影。
「『碎』,是博物馆展品的一大特色,因为御窑严格的拣选制度,它们落选却不得外流,只能打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我们在整理修复过程中充份利用这一特点,将『碎』的哲学呈现在大家眼前。」
二千多年冶陶史,一千多年官窑史,六百多年御窑史……古老,是景德镇的姿态。
抟泥成器、范土为窑、瓷上作画……数百年前,产自波斯地区的矿物质钴料──苏麻离青,沿著古丝绸之路来到景德镇,与陶瓷「碰撞」下,元青花的诞生惊艳了时光。
及至明清,斗彩瓷、五彩瓷、珐瑯彩瓷、粉彩瓷等众多彩瓷成功创烧。革新,亦是景德镇的风貌,如千年窑火般延续至今。
今年六月,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徐家窑复烧开窑,涵盖郎红、花釉、青花、茶叶末等品类的六千多件瓷器,从泥到器,浴火重生。当炉口窑门洞开,整窑匣钵鳞次栉比,排列齐整有序。每开一路瓷器,徐家窑的网络直播间便掀起一阵「热浪」。
「这不仅是一座窑的重新点燃,更是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和柴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景德镇市烧炼非遗传承人余喜来向记者介绍,这是徐家窑复建以来第六次复烧,邀请了一批老手艺人和年轻人共同参与其中,通过「传帮带」让文化传承真正可观可感。
据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统计,景德镇市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千八百九十九人,其中国家级十一人,省级以上一百九十人。他们既师从古法又大胆创新,不断让老手艺在传承中「活」起来,让非遗在创新中「潮」起来。
如今,这座城市里的一座座老窑址、老厂房相继升级为工作室、孵化地、直播间,越来越多年轻「景漂」聚集,陶瓷作品的形态更是迸发创意。
二十五岁的吴可凡二零二三年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选择留下成为一名「创客」。相比青花中勾勒的中式雅韵,他的作品风格更趋当代,在陶瓷集市上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越来越多喜爱陶瓷的人涌入这个城市,我也在一步步扎根。」吴可凡说,相信这座城市会带来更多可能。
瓷轻薄透亮,釉细腻洁白,勾勒的蓝红纹彩神似埃菲尔铁塔……来自中国景德镇的陶瓷和来自法国巴黎的彩妆,最近被一起装进了礼盒,成为纪念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的特殊礼物。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之一,景德镇瓷器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得益于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景德镇更加重视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近年来类似的跨界融合场景日益涌现。
「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古与今、中与外的对话,让瓷都的「根」与「魂」为创新赋能。多元、开放、包容的景德镇,不断促进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走上一条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