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唐文)香港医学专科学院新一年将加强跨境医疗合作,在大湾区内推动与国际接轨的专科培训,在港深既有合作的肿瘤科、急诊科 、妇产科等7个专科基础上,再增加骨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方面的培训,未来医专亦希望推动深港两地专科医生互认机制,以扩大整个大湾区的专科医生人才库。
香港医专今日(11日)举行传媒春茗,介绍新一年工作计划。其中在促进大湾区医疗协作方面,位于深圳的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早于2019年成立,中心面向深圳医生提供专科培训,香港医专作为支持机构之一,对其提供参考及培训支持,目前深港专培中心已建立7个专科培训,包括肿瘤科、急诊科 、妇产科 、肾内科 、神经外科 、儿科和麻醉科,过去两年,中心共培训了126名学员。而中心亦正在完善有关骨科、精神科及耳鼻喉科的培训。
另外,深圳巿内9间医院,如港大深圳医院的临床肿瘤科、肾内科及急诊科等专科,亦成为首批评审获通过的专科基地。
新一届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李锦滔表示,深港专培中心最终的课程框架订立是由深港双方共同讨论后,最终获深圳市医师协会及深圳市衞健委同意,「不过到现在为止,深港双方还没有专科医生的互认机制,也就是说在深圳或香港现正执业的专科医生,还不能立即到对方地区直接工作,希望未来有机制进行转换认证。」
李锦滔强调,香港现有的专科医生认证机制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地区,「现时美国哈佛、英国剑桥毕业的专科医生也好,如果希望来香港从事相关工作,都需要将他的资格证明、之前的经验,给香港方面进行审核,这是一个很详细的过程,如通过审核,医专就会向其批核专科医生资格,取得资格后,该人士还需要在医委会登记,才能正式执业。」
惟他希望未来可提升深港专培中心受训医生在港的从业资格,因中心课程可长达7年,采取「3+4」模式,包含3年住院培训和4年专科培训,是长期的系统性训练,相信完训的医生资格「相当不错」,希望这批受训医生可透过上述认证机制在港执业。
另外,李锦滔表示,香港医专辖下的15个学院将会逐步采用「以能力为本的医学教育」,著重对学员的可持续评估和回馈,取代以往单次考试为主的评核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将注重学员的可持续评估和个人化学习。他举例,医专将会以手机电子档案化应用程式,纪录每个学员所完成的课程、导师回馈等,加强学员和导师之间的沟通,并方便导师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度。
此外,新模式下导师可以直接观察学员为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再与他们检讨做法,也可透过案例分析,与学员讨论面对不同病患的处理方法。李锦滔指,虽然过往医专辖下的学院均有采取类似的培训,但每间学院或有差异,新模式将统一所有做法。
医专目前有约2,800名学员及约3,500名导师,未来亦会加强师资培训,包括举办「工作场所评估工作坊」等,向导师分享如何适当地回馈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