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七月十三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梁嘉轩)「这里是手,这里是脚。」
近日,香港消防处攀山拯救专队高级消防队长谢栢烘接受中通社专访,介绍一起模拟救援案例中,无人机拍摄的画面。
记者现场所见,一名消防人员先前往山上模拟失踪人员,此时另一位消防员则控制无人机。谢栢烘向记者展示了无人机未标示的图片,只见眼前一大片绿叶,眼花缭乱,因此仅凭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不足以判断「哪里有人」。不过,谢栢烘又展示了经AI分析后的画面,系统立即框出像人的图形,瞬间变得清晰明了。
谢栢烘表示,无人机搜索期间往往拍摄数以千计张图片,仅凭肉眼辨识不仅耗时,而且十分困难。而AI系统只需约十五分钟便能分析一千张图片。他说:「对比传统在山上找失踪的爬山人士需大量人力物力,应用上述科技后,不仅能在空中大范围搜索,亦不受地形限制,甚至可以通过热成像镜头等设备,实现夜间搜索。」
据谢栢烘介绍,香港消防处早在二0一六年开始探讨如何使用无人机协助救援。记者从二0二三年一宗报道中注意到,一名十七岁的高中男生离开学校后在山边失联。当时香港正受台风「小犬」吹袭,他的安危牵动了无数市民的心,救援人员随即出动了无人机协助搜索,并将其所采集的图片数据导入到AI系统中分析。据报道,由于电子地图只可以看到基本山形地势,但通过无人机空中拍摄所建成的季节性地图,可以进一步见到溪涧及草丛,使救援人员更清晰了解现场地理,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救援策略。
历时一周,失踪男生奇迹获救,也让更多市民了解到,原来无人机也可以应用在救援上。
时隔多年,记者也向谢栢烘了解到消防处在无人机上最新应用情况。其中,如今可搭载在无人机上的设备类型有所增加,因此除了山岭救援,火灾也是一个主要的使用场景。
较早前,香港天水围一处物流仓库发生三级大火,消防处在该起事故中使用了无人机,以其摄像镜头和热成像镜头,分析火场情况。谢栢烘跟记者介绍了当时在火场应用无人机的情况,指出通过空中多角度的热成像分析,救援人员可以更准确地推断火场面积、火源等资讯,他解释:「因为最热的地方,很多时候都是火源」。而这样有助消防人员调整救火的策略。
这些现场或许会伴随著危害物质泄漏,除了无人机可以勘察情况,「嗅觉」灵敏的仿生的机器狗是另一个专家。
香港消防处危害物质事故支援队署理助理消防区长黄伟立对中通社记者表示,机器狗于二0二四年年初开始投入运作。当年四月,机器狗就在一起气体爆炸事故中增援。
据介绍,机器狗当时先探测现场会否有残余爆炸性或有毒气体,再以热成像镜头检查会否存在残余火源,确保不会再次爆炸。机器狗可以实时回传温度、湿度、气体浓度、辐射强度等环境资讯,有助消防人员掌握现场情况。
黄伟立说,就在去年年末,他们需要在可能存在毒气的引水道寻找失踪人士,「管道内是一个漆黑一片的环境,机器狗可以通过其热成像镜头发现生还者。」纵然该失踪人士最终并非在管道中寻回,但也有效避免消防人员暴露在有毒环境。
事实上,除了平缓的管道,机器狗的另一大特性是可以克服崎岖地形,黄伟立向记者演示了机器狗爬楼梯和跑步等动作,其中跑完一公里仅需约五分钟,能工作四小时、负重二十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