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你的关心-澳门头条新闻社
简体 繁体
60周年!为什么是拉萨?
那一座城 08-25 67449

8月20日晚,拉萨的夜空被漫天烟火点亮。

被烟花包围的布达拉宫,似天上人间的宫殿。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洁白的哈达,绽放的格桑花,

雪域高原上的“天空之城”,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撒贝宁说,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新疆赛里木湖,才不算白活。

这句话,送给西藏,也再合适不过了。

是的,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

才知道,一个屹立于“世界屋脊”的传奇之地,光是站在这里,

足以为雪域高原,为冈仁波齐,为纳木错,为银色的那曲河,为在草原上滋养着牧人和牛羊而感动。

为布达拉宫的精妙绝伦,为藏族那一生的信仰而惊叹。

为拉萨街头挺拔的白杨树,为那一口香浓的甜茶,而幸福地摇摆。

去年,我们自驾走318抵达拉萨。

恰逢暑期热门,很多热门打卡点都没能去成。

但,也因此,在拉萨待的短短三天里,

对这座高原之上的“日光城”“藏地圣城”有了超乎于所有预想的认知。

亦可以理解为,

如果先不看布达拉宫,不走热门打卡点,也没拍到惊艳的旅行照。

只是走走停停,闲逛闲逛。

拉萨,还是你心中的那个“拉萨”么?

从旅行第一天起,

我们是带着仰望的姿态,走进西藏,抵达拉萨的。

一路仰望高山草甸,仰望天空云朵,仰望高原海子,仰望远山的牛羊。

说是眼睛和心灵一起被净化了也不为过。

这是世界屋脊之上,西藏的魅力。

到了拉萨,也第一时间走过广场,去仰望布达拉宫。

看着人们努力与她合影。

那一刻,才理解,布达拉宫前的「诗与远方」,终究不过光影一瞬间。

可由她而开始的西藏故事,

却如一本厚重高原之书,向所有从远方而来,初到的人们缓缓翻页而开。

以至于,不管后来我们站在拉萨何处,

都能感受到1300多年的岁月光辉与文化积淀,在这高原之城沉甸甸地散发着光。

毫无疑问,拉萨最伟大的名片,是她。

雪山当底布,配上经典的红白金,日光笼罩下,彷佛看到了上天的偏爱。

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

既有北京故宫般深沉,也有如巴黎卢浮宫般的厚重,

更有不输奥地利萨尔茨堡的瞩目。

她始于千年前,十三岁就被推上赞普王位的少年,

如何励精图治开启西藏文明新篇章。

她也牵连着千年前的一段姻缘,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松赞干布为迎娶公主而扩建。

同时,公主带着中原的丝绸、纸墨、医药、营造等技术与文化,反哺藏地千百年。

数不清的古籍珍宝,建筑艺术,一如唐卡、壁画、佛像、木雕、法器......

造就了布达拉宫的绝对魅力,亦成就了拉萨的绝对魅力。

但这,并非,拉萨的全部。

01

先有大昭,后有拉萨

人们在瞻仰和惊叹于布宫这千年艺术的伟大时。

常忽略了拉萨本身,这里的各路人们,和承载的信仰。

有人说,布达拉宫的磁场,是让人一眼便能洞穿红尘,看到生命的本质。

所以,为了布达拉宫,拉萨必定是要去一次的。

在最新出的《布达拉宫》纪录片里,有如此评价:

“一旦和布达拉宫的文化脉搏同频震动,平凡日常亦可见不俗真理。”

这句话说的很对。

可如果要真正了解西藏的信仰归宿,拉萨城的起点。

偏偏不在布达拉宫,而是一座寺庙

——大昭寺。

朝圣的终点,拉萨的起点。

最初,这座寺院称为“惹萨”,后来演变成“拉萨”这座城的名字。

所以今天人们说,先有大昭寺,才有拉萨城。

她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经过了元、明、清历朝历代的修改扩建,成就如今规模。

不仅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

不同于布宫的威严华丽,大昭寺给人一种博大且普世的感觉。

这座寺庙,原是为了供奉尼泊尔墀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而建造,

距今1300多年。

后供奉文成公主入藏,带来的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金像。

大昭寺,由此成为“圣地”。

她不仅作为西藏第一座寺庙而存在,也从来不归属任何一个教派。

受各派共尊,比如萨迦、噶举、格鲁等藏传佛教,所以入了寺院,里头可见佛、菩萨、本尊、祖师、护法等等各路“神”。

每年这里还会举办传昭法会,以及历世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

对于藏族人们来说,这里更是磕长头朝拜的最终点。

他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就为来到大昭寺,朝着佛陀的真容诚心一拜。

一生修行,亦是信仰一生的归宿。

记得七月进藏的一路上,我常看着窗外的高山草原牛羊发呆。

偶尔出神,看见公路上磕长头的人,除了惊叹,只剩下佩服。

当时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到底多大的信念,能让人如此长途跋涉,如此三四步一跪,如此心无旁骛且坚定不移。

等到了大昭寺,亲眼目睹金身佛陀,好像才有了答案。

比起布宫的一票难难难求,大昭寺倒是松弛许多。

提前一天预约,而后现场排队买票,另可选择门口的讲解服务,50元一人。

初到大昭寺,这个讲解还是相当有必要。

大概是因为就在八廓街内的缘故,一个下午,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寺内,刚进门的松弛感,到最后被挤得快要缺氧。

因缺氧而有些恍惚,让这近一个小时的寺庙观旅,有了一丝飘忽的神秘感。

弯弯绕绕经过一道道窄门,一座座佛像真身在这光影黯淡处,一一列队现身,我们走马观花,心中默念着,也不由得虔诚祈祷起来。

走游客通道排队进入大昭寺,与正殿朝拜的人们几乎隔着一条栏杆擦肩而过。

虽非佛门中人,可也在那么一刻,于香火缭绕的云雾中,有了信仰的“实感”。

是心无旁骛,是异常坚定,只一心向佛。

这大概是人类,为数不多的、最纯粹的灵魂时刻了吧。

大昭寺主体建筑为正方形,更似藏传佛教中的“坛城”。

寺院一楼,是天井式院落,从这里望见的拉萨天空,依旧通透洁净。

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

跟着导游姐姐指引,走进酥油灯后面,便是大昭寺主殿正门。

这里是最早的大昭寺建筑,历史记载更早,源于1400多年。

色泽古朴,岁月的痕迹,深深烙印在了门口石头地板和木门上。

见到的第一对巨大佛像,已经想不起模样了。

只记得,一个为密宗莲花生大师,一个为未来佛。

随后,是一幅巨大的精美壁画。

描绘着公元7世纪布达拉宫早期的样子,以及记录着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场景。

越往后,遇见佛越多,记忆反而越模糊。

似乎没有一尊佛,能在脑海里留下清晰画面。

他们有教派创始人,有千手千眼的观音像,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的塑像,还有头发花白的高僧,有无量光佛......

当然,除了佛,壁画、唐卡等艺术品,亦是大昭寺内值得驻足的。

比如释迦牟尼殿前,源于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精美雕刻,共8根。

据说,这些木雕在2000年大昭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起了关键作用。

因为,全西藏,仅有此处。

如今木雕似铁一样坚硬,成为历经1400年风风雨雨的传世国宝。

但不论是建筑艺术,还是文化承载。

大昭寺对于西藏人来说,都如同一位活了1400年的“老者”。

可神佛,亦可似友。

如果在大昭寺多停留,你会发现,这里实际上就是拉萨人生活的中心。

周围的一切,彷佛都绕着它,缓缓展开来。

02

八廓街,容得下信仰与世俗

大昭寺外,就是拉萨旅行榜单上,有名的八廓街。

起初,它只是大昭寺周围的一条普通街道。

后来演变成朝拜者和朝圣者的转经街。

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的多边形街圈,周长超过1000米。

街道上岔路多,串联着35条街巷。

我们先逛了大昭寺,才在出来的那一刻,觉得八廓街有了不同于任何热门旅行城市步行街的气息。

在从拉萨的日常街道进入大昭寺外侧的广场前,要步行大约200米的林荫道,排队检查刷身份证进入广场,不高的大昭寺在右侧。

而八廓街,绕着大昭寺外围,形成了一条商业和朝拜共盛的画面。

夏天旺季,午后的八廓街有些燥热。

大昭寺门前,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重复着一遍又一遍起身,跪拜。

广场上,游客络绎不绝。

这画面看起来,有些割裂,但又十分融洽。

像是两个世界,叠在了同一个时空里。

随着拉萨旅游越来越火爆,八廓街上游客越来越多,而多了很多的旅拍店铺,街上也多了许多身穿藏服拍照的人。

除了一个比一个内卷的旅拍店,还有数不过来的串珠工艺品店,大都大同小异,少有的店铺有着店主个人品味和审美。

也正因为这些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很多人觉得八廓街已经没多大意思,几乎沦为了和大多步行街差不多的商业街。

但是,如果待的久一点,顺着朝拜者转经的方向,从下午走到天黑,还是能强烈感受到这条街上浓缩着拉萨的人情和烟火。

老人、小孩、少年,还有中年男人或妇女,不管有没有身着长袍,都可能随时出现在街道中央,绕着大昭寺一遍遍磕长头。

傍晚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还穿着工作服的小哥,怕是刚下班就来朝拜了。

再怎么人潮汹涌,人们总能默契的留出中间那一条朝拜道。

经年累月,不知道多少人用双手和膝盖打磨过的地面,光滑程亮,似乎连灰尘都得绕道降落。

八廓街的两边建筑,还保留着典型的藏式风格。

街心有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

街头的大树下,拐角处,有一些长椅。

身着长袍的老者常常三五坐下,低声交谈时,手上的转经筒不停。

逛累的游客,也能随时就坐。

虽然都是陌路人,可相视一笑的那一刻,也似乎感觉到了这里的人情温暖。

那一天下午,我绕着八廓街走了好几圈。

从下午到傍晚,晚霞打在城市建筑的边角处,投射出“圣地”的光芒。

人群来来去去,留下磕长头的人还在继续。

如果不想旅拍,也对珠珠串串,一些藏式工艺品不太感兴趣的话。

在八廓街,还有两件事可做。

去喝茶,或喝酒。

一壶甜茶,将拉萨泡在了香醇的慢时光里。

一个人温暖的早茶,一群人热闹的午茶,三俩好友贴心的下午茶。

露天的,室内的,阁楼的。天晴的,落雨天的,以及暖气烘烘的。不论甜茶,还是酥油茶配藏面,总有一种藏茶,留得住时光的心绪。

拉萨人很喜欢泡甜茶馆。

尽管这是一种舶来品,但如今,甜茶馆已经几乎遍布拉萨城。

八廓街内,有故事的甜茶馆,是仓姑寺茶馆。

仓姑寺是街内唯一的一座尼姑寺,位于大昭寺附近林廓南巷。

早期开在尼姑寺小院里的甜茶馆,因此得名。

据说这里的厨师和服务员,全是寺里的阿尼啦(藏语译为“尼姑”)。

和其他茶馆些微不同,这里会为顾客提供素食,如酸辣粉、炸土豆、素包子等等。

茶馆的存在,也不以赚钱为目的,主要用于寺庙日常运营,为了让转经的人有个休憩喝茶的地方。

对藏民来说,这条转经路,是一条长长的人生信仰之路。

就像这杯甜茶,喝完这一杯,还有下一场。

离开拉萨颇为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缘故,我没有找到这家甜茶馆,没能在八廓街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转经的人们,从午后坐到傍晚。

同样呢,原本想去的仓央嘉措酒馆,也是一小小遗憾。

这家酒馆并不是仓央嘉措开的,但和他有点关系。名叫玛吉阿米。

故事的大概是,约300年前,仓央嘉措在这座藏式酒馆与一个纯美少女“玛吉阿米”相遇,少女的容颜和神情,深深印刻在他心中。

期待与姑娘重逢的仓央嘉措,终究落了空。

他写下了《玛吉阿米》——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

晚上9点。拉萨才彻底天黑。八廓街依旧热闹。

一个藏族女人,长裙拖地,手掌合十,高举过顶,屈膝伏地,起起落落。

用身体丈量信仰的长度,直至消失在视线里。

03

拉萨,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拉萨第三天,起了个大早。

因为是下午的飞机,所以赶在上午,去走了一趟西藏博物馆

它位于拉萨市中心地带,西邻罗布林卡,东望布达拉宫。

馆藏文物52万件,珍贵文物达4万余件(套)。

《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和《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是两个基本陈列展,附带有基本的讲解。

走一圈,可以对西藏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镇馆之宝双体陶罐,出土于西藏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卡若遗址,距今有4000到5000年的历史。

而其他的馆藏精品,像普渡明太祖长卷图、金贲巴瓶;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

翡翠提梁壶、八思巴肖像唐卡、鎏金铜不空成就佛等等。

除了常规展览,其中更值得推荐一看的,是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在这个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博物馆”,纪念馆记录下了曾经离“地狱”最近的旧西藏。

去之前,就听说“没有人能够笑着走出这里。”

因为除了西藏的民俗文化、生产习俗,还有一段被讲述的悲惨过去。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很详细地展示了西藏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农奴制。

农奴制下,被农奴主奴役压迫了上千年的农奴们居无定所,无人身自由。

被精神控制,可以随意买卖,杀害,且背负着重重劳役和赋税。

所以在馆内能看到,

残酷的刑拘,残酷的压迫现场,以及不少由人骨制作的法器。

昏暗的场馆内,压抑着人的思绪,凄惨的叫声与呐喊在循环。

西藏的民歌这样唱:“山上有没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主的人。”

广大的农奴在长夜中叹息:“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

随着时间变化,展馆由黑暗低沉,慢慢变得明亮。

来到解放后的新时代,西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出场馆,突然觉得拉萨,

不该被“诗与远方”盖住它的厚重和深远。

最近,网络上有个流行语,叫作要学会对旅行祛魅。

此刻,放在拉萨这里,倒也合适。

学会对一切“诗与远方”祛魅,或许,会有额外的收获。

最后。

讲一小段仓央嘉措吧。

14岁的仓央嘉措,是被迫来到拉萨的。

那一年,布达拉宫为他举行了坐床典礼。

他成为了六世达赖喇嘛,这片雪域名义上最大的王。

可权力、富贵都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什么。

就连基本的自由和爱恨,都被禁锢。

他写下了——

“住在布达拉宫中,我是持明仓央嘉措,

住到拉萨宫殿下,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这位多情浪子,最后不明不白的消失在了传说中。

西藏民歌这样唱: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

他想要的,

其实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如今的拉萨,是信仰的“圣”城,

更是一座人间的美丽“凡”城。

祝福西藏,祝福拉萨!

图片来源:张婷、话话、图虫创意

编辑:铭笙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Copyright © 2018-2025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公网安备:44049002000479号 粤ICP备:180573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