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谭延桐
✎本期诗人|古岛的海
古岛的海的诗 (6首)
✎评论|庞清明
✎友情支持:《白昼纪》
【作者简介】古岛的海,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香港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曾在内地及香港多家主要媒体任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个人被收录《山东省作家辞典》。1979年开始在《中国青年》、《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发表诗歌、独幕话剧,迄今已在省级以上各类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三百余篇(首)。曾获《中国潮》报告文学奖、山东省散文二等奖、山东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古岛的海的诗(6首)
相聚在枫叶飘落的秋天
我的脚步
蜿蜒在慕天峪长城古道
所有的泪水都在聚集
把三十年的记忆化作烟云
缭绕在飘渺的半山
心在呼唤当年的老校校园
旧屋和青砖印下了
如同这原始山脉里的悲欢……
我漫步在
细雨霏霏中的雁栖湖畔
穿梭在枫叶飘落的秋天
找寻当年的校园情结
在一转身的瞬间泪流满面
那些同学间熟悉的话语
又回响在我的耳边
往日如同这雁栖湖水潺潺
2018年北京·秋
【文本细读】
友谊的舟楫 作家的奇缘
——读古岛的海诗歌《相聚在枫叶飘落的秋天》
20世纪30年代的某天,萨特、波伏娃和阿隆等相聚巴黎“煤气灯”酒吧,进行一场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哲学的论争,刺激而兴奋,萨特和波伏娃后来成为存在主义之翘楚。时隔90年后的中国北京,长城古道、雁栖湖畔,当年山东大学作家班的同学再聚首,叙旧话新,把酒赋诗。这场聚会被古岛的海写进诗歌《相聚在枫叶飘落的秋天》里,让聚会定格成经典的画面,成为友谊、激愤与才情碰撞的见证,擦出诗与思的火光!
“相提”却非“并论”,恰如历史交叉的变轨,或许孕育于偶然性,但良好的预期是否充满必然性?
《相聚在枫叶飘落的秋天》,短短16行却蕴含如此丰富的内涵。此在背景:枫叶飘落的秋天;时间跨度:30年;地点:慕天峪长城古道、雁栖湖畔及回忆中的山大校园。
第一段,诗歌聚焦慕天峪长城古道,具有英雄气概、民族情结与历史纵深的连接点。我想当时这些作家一定是一边抚摸、敲击负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墙砖,一边用轻缓的脚丈量古道的长度,那消失的战争硝烟仿佛又出现在眼前,为聚会增添了一丝梦幻般的屏障。事实上,延绵的长城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象征,早已烙印在每位炎黄子孙的心中。往事斑斑,泪光闪闪,老同学聚会是对友谊的回探和灵魂的洗礼:“我的脚步/蜿蜒在慕天峪长城古道/所有的泪水都在聚集/把三十年的记忆化作烟云/缭绕在飘渺的半山”。诗人收集了所有的泪水,既是相思之泪又是喜悦之泪,或如弘一法师之“悲欣交集”之泪。这岂是碌碌之辈所能理解?诗人思绪电影慢镜头般回放当年山大的老校园,那些旧屋、青砖、小径、校园情谊及怀揣的作家梦,诗歌略去30年的光阴,仅用“如同这原始山脉里的悲欢……”一笔带过,期间必有波澜壮阔之起落,迂回顿挫之风雨,往事搓磨之跌宕,理想灯塔的照耀,真理的无尽探寻,等等。
第二段,聚会场景作了切换,同学们漫步在细雨霏霏的雁栖湖畔,继续激扬文字、憧憬未来,体味枫叶飘过的秋之醇美,重拾当年山大校园热血涌动的前倾背影,失落再凸显的青春记忆。历时性与共时性彼此交织,志于学之青春已愈天命之年,但校园情结依旧,理想的情怀化作友谊的长城,这是不变的本色,是生命立足的根。“我漫步在/细雨霏霏中的雁栖湖畔/穿梭在枫叶飘落的秋天/找寻当年的校园情结”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在以景抒怀、情深意切方面是否异曲同工?这是诗歌传统所不能规避的古典中国的文化基因。
“在一转身的瞬间 泪流满面/那些同学间熟悉的话语/又回响在我的耳边/往日如同这雁栖湖水潺潺。”回忆似滔滔水流,开了闸就很难关上,感情真挚、精力充沛的古岛的海含泪歌吟那段难得的友谊与校园生活:熟悉的话语、激烈的辩论、思想的碰撞。这就是古岛的海的倾述、呼唤及隐秘地期待。
回到本文开头,如果把在长城古道、雁栖湖畔的山大作家班同学相聚的一幕做个引申,数年之后其中两位同学古岛的海与谭延桐又相逢在东方之珠的香港,这种再聚首成就了“珠联璧合”之奇缘:他们雄心勃勃创办了声誉鹊起于两岸四地及海外的大型纯文艺期刊《香港文艺》,这是一种绝对精神与意志力的担当,也是一种割舍不断的知识分子情怀,或将开启一段更为波澜壮阔的航程……
家乡三味
2025年7月26日的午餐,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盛宴!老家的黄河刀鱼、发小寄来的野菜(支楞子菜)、外甥摸的消息牛(蝉蛹),一起摆在了我的面前。刚举起筷子,思绪便走远了……
我在遥远的南方盛夏
老家的芦花已经漫过三角洲
刀鱼的脊背裹着黄河的碎金
从入海口渤海的咸涩里游来
一尾 便驮起整条黄河的记忆
银鳞上闪着九曲十八弯的月光……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枝楞子菜
是河滩地里醒得最早的野菜
带着晨露的清苦舒展在麦茬地里
弯曲的镰刀轻轻把根茎掐断
立即渗出黄淤地里的回甘
姥娘家的灶台上总闻见凉拌的蒜香……
蝉蛹是老家夏夜里送来的请柬
我喜欢褐色在油锅里翻滚的脆响
仿佛是雨后柳树林里的蝉鸣声
弥漫着的滋味是久违了的故乡
一半在烟火里透着生活的酥脆
一半在晚风里挣扎着脱胎成长……
【文本细读】
心灵的还乡之旅与的情感的盛宴
——读古岛的海诗歌《家乡三味》
对于离家数十载的诗人古岛的海来说,每一次书写都构成事实上的对故土的深情回望,对儿时记忆的打捞擦亮,对亲人的思念代偿,对滚滚岁月的一吟三叹。诗歌《家乡三味》便是印证。
诗人笔底的黄河刀鱼、野菜(支楞子菜)、消息牛(蝉蛹),是野性的,质朴的,实在的,跳跃的。言为心声,有感而发,一次亲朋好友的餐聚,一桌活色生香的美食,渐次开启的记忆阀门,看似无限小却又无穷大,堪比一场情感的盛宴与心灵的还乡之旅,怀旧升起的袅袅炊烟,真情流露与反向成长。
诗人在序言中明言:“刚举起筷子,思绪便走远了……”
现代交通工具可以让人们蜻蜓式地环宇飞行,借助智能手机发个短视频,消磨闲暇,聊以自慰,但终觉落不到实处,虚拟空间难以呼应内心深处的乡愁,劳碌的打拼,繁忙的公务,或能带来镁光灯前的荣耀,但作为诗人的古岛的海总感觉自己离黄河入海口的那片故土越来越远,心里不觉滑过一丝隐忧与伤悲,这是不仅是人之常情,更是对文化与伦理的纠偏:故土就是烙在身上的印记,时不时泛起的情感涟漪。古岛的海借助家乡三味,其实就是透过三扇窗,来关照、映射、抒发对故土和亲人的怀念,进而将这份怀念提升到认知的高度和诗意的广度。
人生最难忘的就是故土的景致,童年的玩伴,母亲的味道。对于耳顺之年、身在南方的古岛的海来说,对故土黄河三角洲的思念必与余生相伴。家乡百味,思绪不辍,古岛的海只取三味,进行蒙太奇式的演绎,绽放情真意切的芳泽。每一段看似都在写一味地道的家乡菜,其实都在模拟诗人对故土的深情怀念与悉心打磨,故土由遥远的模糊的碎片,渐渐被诗人挑拣出来,缝合起来,形成一张由记忆之经、乡愁之纬,织就的诗意的锦缎与图册——
“刀鱼的脊背 裹着黄河的碎金/从入海口渤海的咸涩里游来/一尾 便驮起整条黄河的记忆/银鳞上闪着九曲十八弯的月光……”
“枝楞子菜/是河滩地里醒得最早的野菜/带着晨露的清苦舒展在麦茬地里/……姥娘家的灶台上 总闻见凉拌的蒜香……”
“蝉蛹是老家夏夜里送来的请柬/……弥漫着的滋味 是久违了的故乡/一半在烟火里透着生活的酥脆/一半在晚风里挣扎着脱胎成长……”
若情景剧中的三位主角,家乡三味纷至登场……继而打开一个又一个记忆的切口,鲜活的意象扑面而来,让餐桌上的盛宴活泛起来,久远的记忆被镀上一层金银色的光泽,不再斑驳,而是非常丰满,非常温馨迷人,只有切身体念并具有赤子之心的诗人才能烹制如此丰美的文化盛宴:“刀鱼的脊背 裹着黄河的碎金” “枝楞子菜/是河滩地里醒得最早的野菜” “蝉蛹是老家夏夜里送来的请柬”。每一道菜都如此有来头,如此有活力,如此有故事,如此情节起伏。古岛的海巧妙地避开了日常菜式佳肴与杯觥交错的展示,而是透过淬词炼句的加工法,魔术师般让舌尖上的美味嬗变为生命的美学与情感的回归,提升了诗歌的审美高度和文化内涵。
正如著名作家谭延桐所言:古岛的海的“家乡诸味,以异质、通感、变形等等艺术原则或表现形式,呈现于接受者的眼前,家乡味儿,便是梦的味儿和诗的味儿了。”
我是一片云
从出生那一刻,我就是一片云,
悬垂于天幕,一粒凝结的水珠……
历经一甲子的风云变幻,
一个来自宇宙的靈魂旅泊者!
是太陽的浓彩,将我的生命泼洒斑斓,
没有路径的指引,空旷的只有远方……
漂泊是宿命划在天际的轨道,
流浪的足迹,谁又能解读云的飘摇?
卷狂风而涌挟雷电而啸随骤雨倾泻
我甘愿纵身跃入宇宙黑洞的渊薮……
如瀑布在那翻滚着的云海之巢
独享——属于我的,亘古永恒的四季!
记于2025年7月22日香港台风季
【文本细读】
灵魂旅泊者 独享恒在的本真
——读古岛的海诗歌《我是一片云》
诗歌《我是一片云》,意象密实、富含张力,从多维度将生命推向无限的时空——澄明的更高处。
“从出生那一刻,我是一片云”,诚如表白?标明身份?却有庄周式的通达,直指人心:“悬垂于天幕,一粒凝结的水珠……”诗人将自己托付给一片云,或一粒水珠,质朴的意象,却有悬垂天幕之高迈,大鹏展翼之志;一粒凝结的水珠,若大海之珍珠。
在一甲子的风云变幻中,看淡了浮泛的人情冷暖,世界的波谲云诡,诗人自喻为来自宇宙的灵魂旅泊者,不像现今赶趟子的驴友,循着导引图将身体在青山绿水间搬来倒去,且当成一种提现的乐趣,一种摆脱枯燥职场,慰藉麻木心灵的鸡汤,作为灵魂旅泊者,诗人居华堂不改其志,游于外不迷其心,恒守内在的本真。
仿佛梵高彩笔下燃烧的、旋转的向日葵,太阳为诗人生命泼洒斑斓,昭示诗人顽强的意志和与多舛命运抗争的勇毅,太阳就是诗人心中永恒的神,是没有路时用光开拓出来的路,光辉的道路,一种朝向圣洁的指引,使自己在漂泊的旅途不至迷失,我瞩望远方、心思远方——那个命定的空旷的远方。
在人生的征途,灵魂在漂泊,古岛的海尽管坦然地认领了“漂泊是宿命划在天际的轨道”,但偶或升起一丝犹疑,疑惑并追问:“谁又能解读云的飘摇?”,这是每一位灵性者必须经受的拷问与生命的磨砺。
“卷狂风而涌 挟雷电而啸 随骤雨倾泻”,凶猛、铺排的三组意象,带着大自然的无常本性倾巢出动,预示在通往光明的人生道路设置的重重阻隔和考验,凡成大功者必怀有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决绝,所以甘愿纵身跃入宇宙黑洞的渊薮……。
为其如此,方能瞥见风雨之后的彩虹,如瀑布在翻滚着的云海之巢,独享亘古永恒的四季。为其如此,方能救赎,活脱出一个新我。
古岛的海将自己定位一片云,或是一个药引,或在卖关子,让读者颇不以为然,但随着书写的深入,意象的叠加,读者被这片云吸附其中,像逍遥的庄周,更像圣徒但丁,来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风云与灵魂的洗礼。从一片云的普通,到中途经历的艰难曲折,到瀑布式的最后一跃,实现生命的蝶变与命运的华丽转身。
《我是一片云》,巧妙地将灰色之预想推向澄明之境,诗人自始至终没有诅咒命运的不公,没有怨怼世事的无常,风雨、雷电、深渊、彩虹等的自然变化及其衍生的意象组合,将对“台风季的恐怖”演奏为一曲命运的交响,此乃《我是一片云》的魅力所在。
香港的有轨电车
从欧洲到香港,有一条铁轨
横亘在城市的中央
已经很久了,也许一个多世纪
一辆有轨电车还在缓慢地爬行
历史慢慢走入温和的黑夜
城市的记忆,许多暴发户的故事
都让海水浸泡的没有了颜色
从英伦半岛始发,抬着毛瑟枪
一路走的太快还是太慢
苍老的铁皮车厢已经锈迹斑斑……
【文本细读】
有轨电车,历史照进现实的一道风景
——读古岛的海诗歌《香港的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不止是交通工具,城市文明与商业文明相互交织的载体,更是现代都市一道靓丽风景线,让斑驳历史照进丰沛现实。
古岛的海诗歌《香港的有轨电车》,从历史的纵深处开过来,看似实录却富含寓意,逶迤的风景在诗人的心中留下历史的划痕,诗人的思绪立足现实,却横跨欧陆、英伦与港岛,这是香港的特殊身份所决定的。
曾经的那段不堪回首、爱恨交织的往昔岁月,让香港有别于内地的都会城市,她的繁华里有紫荆的灿烂,也充盈着比内地都会更为曲折的精神内涵。从这个点出发,古岛的海选择有轨电车来书写香港,难免不追溯过往,发思古之忧叹。
从欧洲到香港,有一条铁轨
横亘在城市的中央
已经很久了,也许一个多世纪
横跨一个世纪,历经沧桑岁月,一辆有轨电车还在缓慢地爬行。时间仿佛要凝固了,但又绝非像琥珀将一只苍蝇固结在飞翔与爱的的瞬息,在21世纪20年代,一辆有轨电车缓慢爬行,既负载着过往的幽暗与时尚,又在现实的街市传达着温情,这看似真实却又魔幻般地存在,在诗人的笔底若摄影师般按下快门,梦幻的真实,真实的梦幻,若“历史慢慢地驶入温和的黑夜”。多么讽喻的一幕,诗人由此打开思路,将历史导入现实,将思考引进笔端,形成现实与历史、经验与思考的交叉式关照。
一辆行驶在繁华街道的有轨电车从记忆的深处被打捞出来,清晰起来,鲜活起来。而在城市的记忆里,香港又是一个产生暴发户、草根逆袭的神奇之地,有轨电车反向衬托出失去颜色的暴发户。古岛的海为何要用“海水浸泡”的“暴发户”这两个互不相干的意象?是否隐约暗示现实世界一夜暴富带来的心理膨胀和人一阔脸就变?这些未经风霜打磨,未经巨浪考验的所谓暴发户,往往经不起叩问的,或又因一根针的挑破而像膨胀的气球般迅速瘪落下去。“海水浸泡”、“没有了颜色”,这样的境况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城市的记忆,许多暴发户的故事
都让海水浸泡的没有了颜色
古岛的海借有轨电车,让英伦半岛与香港增添一种有效的链接,一个观察香港的聚焦点,让香港的历史拉开了景深,多了一些斑斓与独特之处。
正如如今的香港湾仔街头,依然有报刊亭在售卖爆款的政经新闻,明星逸事,股市风云,大型纯文学期刊《香港文艺》也被摆上显耀的位置,让读书人葆有一份雅趣与情怀。“苍老的铁皮车厢已经绣迹斑斑”,也展露出阳光照耀下的熠熠光辉。
台儿庄的夜
一座在枪炮声中
荡为尘烟的古城
这天夜里
又在我的眼前复活
寂静的夜空下
透着古香的朱楼翠阁
闪烁着回眸历史的霓虹
谁说台儿庄已老去
巍峨的城墙
依然
高擎着冲锋的大旗……
这座重建的古城
曾经是掩埋鬼子的坟场
呜咽千年的古运河
又见如泣如诉的吟唱
血战台儿庄
雕刻在博物馆的穹顶
挂满街角的红灯笼
映印着古城复建的风雨
历史记住了李宗仁
台儿庄的记忆却少了陈伟……
此刻我想关掉
古城里所有的夜灯
去点亮澎湃的内心
祭奠历史与现实的交战
在古运河码头上
停泊穿越世纪的梦想
散落的青砖瓦砾
铺满悲欢离合的冷暖
我久久凝视夜的目光
也许历史就是一段坍塌的城墙……
【文本细读】
可歌可泣:英勇之城台儿庄
——读古岛的海诗歌《台儿庄的夜》
一座在枪炮声中
荡为尘烟的古城
这天夜里
又在我的眼前复活
台儿庄,一座英勇之城,可歌可泣。
诗人古岛的海以笔为剑,热情饱满地缅怀并讴歌耸立在鲁南地区、负载着中华民族抗战史的丰碑——台儿庄(确切地说是台儿庄大捷),借古喻今,寄望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弘扬坚苦卓绝的抗战精神。
民族危亡之际,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是中国军人的天职,也是中国军人之魂,尽管抗战的硝烟已经过去80多年,但记忆不曾褪色。面对台儿庄,对于军旅出生的诗人古岛的海来说,定然是青山依旧在,热血涌心头,笔尖簌簌若雨,键盘频敲似鼓:“在枪炮声中/荡为尘烟的古城/这天夜里/又在 我的眼前复活。”
诗人古岛的海从夜入手,将夜作为背景,好比不断冲洗菲林底片,让各种图像次第呈现,多维度逼近台儿庄,状写台儿庄,显示丰满的内涵与深刻的启迪,重塑台儿庄大捷的那段历史。透过夜的大镜,滤掉白昼的匆忙与芜杂,这样更显纯净,诗人向历史钻探、钻探,直到打出一口活泉喷涌的深井。
诗人将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与歌舞升平的现实进行对比,摘取几片运河波影、捡拾几块墙砖,以期勾连起对浴血奋战的英雄的怀念,避免在红尘中劳碌、奔忙而迷失自己,忘记本色,将历史弃之如敝屣。
谁说台儿庄已老去
巍峨的城墙
依然高擎着冲锋的大旗
古城的重建,犹如诗人用笔重构这座英勇的城,奔流不息的古运河依然在倾诉,吟诵正义的身影与对罪恶的愤怒:这里曾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是埋葬鬼子的坟场,千年呜咽化为如泣如诉,战争的冷漠与残酷力透纸背,令人唏嘘。
在古岛的海看来,那段尘封在博物馆的历史,必须借助口头讲述、教科书、文字抒怀和滚动视频一而再、再而三地唤醒,若招展的大旗,民族的丰碑,高耸的山峰,让老旧的历史焕发簇新的色泽,而不仅仅是文旅的宣传手册,诗人责无旁贷的使命还包括:抗战英雄必须成为民族不可磨灭的光辉记忆,而临阵逃脱者必将被后人遗忘,甚至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这就是一位当代诗人的基本素养与价值观,古岛的海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敬仰,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的深爱。
此刻 我想关掉
古城里所有的夜灯
去点亮澎湃的内心
景深继续拉开,缓慢拉远,古运河再次流经诗人笔底,犹如滔滔之舌,讲述古今多少兴衰史和冷暖自知的人间事,诗人久久沉浸在历史与红尘交叠的场域,眼含泪珠,凝视远方。殷鉴不远,中华儿女理当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准定位,弘扬正气,发奋图强。思古之幽,言尽意无穷。
此诗以分镜头的方式层层递进,一咏三叹,彼此呼应,徐徐展开的画卷划过时间的隧道,穿越笔底的春秋,寓意浴血奋战的历史以及夺取伟大胜利的抗战精神,若一盏恒在的灯塔,照亮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指明永不迷失的方向。
与“勇敢、热血、保家、爱国”的军魂相对应的是,古岛的海在《台儿庄的夜》里还暗藏一丝隐忧:“也许 历史就是一段坍塌的城墙……”且警示当代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每一次向英雄的敬礼,就是对抗战精神的唤醒,就是守护自己的良知,就是对万里长城的加固,就是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珍惜。惟其如此,以诗祭奠英勇的城,方显虔诚与崇高意义。
《台儿庄的夜》荡去历史的烟尘,让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成为历史高高隆起的部分,流光而溢彩。
秋天来了
昨天秋天的列车已经出发
有开遍山涧河边的万花相送
我凝视着飞驰而来的秋天
心里在想你还会对午后
夏日里炽热的阳光有所迷恋吗
还是对喧嚣的北京城里
那些已经开始染秋的绿树红叶
有一丝丝作别时的依恋……
一夜飞雨
来不及告别
秋的痕迹已经将夏天尽染
想想去年在春天里
奔向夏天逃离冬日的时候
一起高喊历史的时刻
希冀秋天收获的轰轰烈烈
今天终于等到秋天来了
搭上列车却是蜗牛离开时的脚步
【文本细读】
在秋天的憧憬中实现“我心飞翔”
——读古岛的海诗歌《秋天来了》
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我将古岛的海称为老派男,这不是一种道德判断,加个定语又如何:前卫的老派男?时尚与古典,前沿与传统完美地结合在古岛的海身上,也在他的诗歌中密集地表现出来,同时这也是古岛的海作为历经风雨的新归来者诗人的兼容,一种文化的固守与自我的设限,这种坚持或许真能让他从石头击打出泉水来。
关于节令诗歌,当代诗人大概率眼高手低,往往宕开一笔绕着走,所谓的技术性逃避,然后是故弄玄虚,创作一些不明就里的诗歌,一种语言的自我放逐,而不是意境的收放自如,以此忽悠读者。
节令诗如命题作文,但亦是考验真诚与技巧之必备,需要调动起诗人的观察力、体悟力和表现力,从平常中写出新意来,从季节递进写出诗人的命运轮回。
立秋刚过,天气依然暑热,与普罗大众一样,逃离苦夏迎接秋天依然是诗人的向往,《秋天来了》,不难看出季节在古岛的海身上留下的痕迹:无论是一股风吹过脖颈,一场雨扫过街区,还是一缕滑过心中预示夏去秋来的绸缎般的凉意。
不得不指出的是,古岛的海是位诚实的诗人,把独特感受用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落笔为子,字字带着乍凉还热的气息,诗人定格了这一时刻,写出秋色濡染的内心变化与冀盼。敏捷的秋思消解了袭来的秋困,颠覆了中国传统文人自古悲秋的情怀。
《秋天来了》,有宏观式的秋天,过去式的昨天,更有特指式的午后,诗人搭乘万花相送的专列,开往秋天的专列,没有惆怅,没有伤感,而是积极正面地书写,列车穿越时空,诗歌贯通身心,了无障碍。在列车的呼啸中,秋天反向地飞驰而来,与诗人撞个满怀,在秋色的浸染下,一方面为告别刚刚过去的炙热骄阳暗喜,一方面又会对京畿的喧嚣生出一丝牵挂,诗人并未直接告诉答案。
那些已经开始染秋的绿树红叶
有一丝丝作别时的依恋……
答案就在诗行里,季节的万花筒幻变出绿树红叶的秋之美艳与诱惑。列车继续飞驰,完成着春的对冬的逃离,春的期盼与奔赴,以及一夜飞雨带来的时空转换,仿佛在历史的纵深不断穿越——
一夜飞雨
来不及告别
秋的痕迹已经将夏天尽染
想想去年 在春天里
奔向夏天逃离冬日的时候
秋天是歌唱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果实般日趋成熟。列车承载着诗人奔赴远方,一趟丰收之旅,轰轰烈烈地展开,秋天登场,秋的痕迹覆盖了夏,秋天的故事让诗人一吐为快,又欲说还休。只能让文字自己呈现,或借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是一趟爱情之旅吗?这是一趟赛歌盛会吗?
诗人最后实现再次的转折,如魔术师多变的手绢。“今天终于等到秋天来了/却是蜗牛离开时的脚步”,是否暗喻诗人找到了一处美不胜收的去处,让身心停顿下来,全方位沉浸在诗意的秋色之中?诗人没有说,留下一个悬念,让读者去揣摩、填色、追忆和决断,这就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秋天来了》是一首如叶嘉莹先生推崇的“感发之诗”,用饱满的激情,生动的形象,迭起的悬念引领读者在秋天的憧憬中实现“我心飞翔”。
(以上诗歌评论由庞清明撰写)
【批评家简介】庞清明,当代诗人,批评家,第三条道路诗派主推手,新批评主义者,提倡诗即诗论,批评即彰显。创作巨型组诗《时间的未竟之旅》《捉迷藏或城堡之恋》《梦及其探照的世界》《我与我们或天命之歌》《冥想或幸存之界说》《德不孤或生活之流》《思无邪或嬗变的美学》《微时代:朝向自我的救赎》。获中国网络诗歌20年创作奖,《成都商报》头条诗人奖,2011—2013中国十佳诗人。《香港文艺》编委,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出版专著4部,诗歌作品入选全国数十家权威选本。
编辑:铭笙
澳门电召的士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 |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