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秋天奔赴美國、英國等傳統留學目的地的國際學生們可能要較往年額外“破費”一番了。通脹加劇、政府教育撥款縮減、簽證政策收緊等不利因素,令不少院校本已居高不下的教學成本“雪上加霜”。有越來越多的院校針對留學生的差異化收費引發爭議。有的院校將財政壓力轉嫁,將國際生視為獲取更多收入的“現金牛”;有的院校近20年來首次變動學費便“頂格”上調。有分析人士認為,學費上漲和國際學生下降似乎成為一些學校“無解”的循環,對高校預算乃至國家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2019年5月22日,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參加2019年畢業典禮。新華社資料圖
美媒:今秋美國大學國際入學人數或降四成
“隨著秋季學期臨近,美國大學高昂的費用正成為大多數學生的沉重負擔。”美國CNBC網站8月的一篇報道援引美國公民金融集團最新調查顯示,儘管59%的家長在孩子被美國大學錄取時對支付學費充滿信心,但當學費賬單抵達後,這一比例驟降至21%,暴露出巨大的“信心落差”。
數據顯示,近年來,美國大學費用持續攀升。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報告顯示,自1983年以來,美國大學學費年均上漲5.6%,遠超通脹率。據統計,越來越多美國大學年學費接近或突破10萬美元大關,且仍以每年約5%的速度增長。
高昂的學費或許將越來越多想到美國留學的人拒之門外,而國際學生減少的趨勢也在困擾著美國高校。
美聯社8月31日分析顯示,在100多所美國主要大學院校中,國際學生占比至少為20%,其中既包括規模較小的基督教院校,也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知名學府。有機構預測,2025年秋季美國大學國際入學人數或下降40%,將對高校預算甚至美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CNBC的報道援引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移民政治學教授賈斯汀·格斯特的分析稱,特朗普在今年就任美國總統後,白宮針對高校及留學生的嚴苛政策加劇了美大學的財務不穩定狀況。國際學生支付的學費往往相當於本土學生的2至3倍,流失國際學生意味著高校失去重要的資金來源。
作為國際留學生的另一大主要目的地,英國也將迎來一個更加昂貴的開學季。
根據英國政府的政策,自2025年9月起,英格蘭和威爾士本地學生的本科學費將上漲3%,多年來維持在9250英鎊(1英鎊約合9.7元人民幣)的學費將漲到9353英鎊,是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漲價。有聲音認為,英國上調本土學生的學費是為進一步上調國際留學生學費的“鋪墊”,而這筆費用當下已頗為不菲。
據環球時報報道,9月即將開始在英國利茲大學學習傳媒課程的中國留學生小孫告訴記者,攻讀一年制碩士的學費已高達2.9萬英鎊,這在同類高校中已算“正常價”。
英國“頂級大學”網站專欄作家普萊頓表示,英國學費經常是人們爭論的起源。針對國際本科生的學費差別很大,從約10000英鎊到38000英鎊不等。面對抱怨聲,英國高校也有“苦衷”。2025年有約40%的英國大學陷入嚴重財政赤字。
英國大學協會認為,當前英國大學院校獲得的政府撥款和學費已趕不上逐年擴大的開支。若以英國通脹數據計算,當前每位學生的教學成本應該是12000至13000英鎊,漲價後的學費標準依然不能滿足缺口。
讓英國高校在經濟上承壓的另一大原因是國際學生人數下滑。上一個開學季(2024年7月至9月)的數據顯示,英國國際學生簽證申請量同比減少16%。英國政府收緊“陪讀簽證”政策(即限制國際學生帶配偶和孩子來英國)被認為是很多海外學生打“退堂鼓”的原因。此外,英國高校越來越難以獲得當地政府的資助,這使得學費通常是本地生3到4倍的國際留學生學費成為了越發關鍵的收入來源。
澳大利亞的多家主流院校也在本年度上調了學費。據《澳大利亞人報》報道,2025學年度,墨爾本大學商科和工程類專業學費突破5萬澳元(1澳元約合4.7元人民幣),新南威爾士大學國際生學費被上調漲至近5萬澳元,悉尼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也上調了學費。
美國大學平均年度學費
日本大學學費升至標準上限
日本的留學學費也呈現上漲態勢。在幫助朋友申請今年的日本院校時,曾在2021年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小劉發現,其就讀的私立院校上智大學學費從當年的約100萬日元(100日元約合4.9元人民幣)上漲到142萬日元。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國立院校。自2004年起,日本國立大學的入學金和學費由文部科學省設定標準額,各大學可在此基礎上上調至多20%。根據這一標準,日本國立大學入學金與學費的標準額分別約為28.2萬日元與53.58萬日元,其上限分別為33.84萬日元與64.3萬日元。
2025年起,東京大學將本科學費上調至64.3萬日元的上限幅度,為近20年以來首次漲價。其他首都圈國立院校如千葉大學、一橋大學、東京藝術大學也相繼“頂格”上調。
類似的趨勢在2024年便開始出現,當年日本藝術類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因對留學生“區別對待”而成為輿論關注焦點。校方宣布自2025年度起新設“留學生修學環境整備費”,外國留學生需每年額外繳納36.3萬日元,用於留學生管理、獎學金、留學生教育項目、職業發展規劃等。
名古屋大學招生部門的丁女士告訴記者,從2026年開始,日本文部科學省面向博士生的資助可能會將留學生排除在外,學校已經將上調學費納入討論日程。日本教育界對學費上漲持謹慎態度。櫻美林大學教授小林雅之警告稱,漲價可能加劇地區間教育資源不平等。
“在全國大學學費上漲的推動下,韓國的教育費用出現了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增幅。”《韓國先驅報》近日報道稱,根據韓國統計局的數據,今年3月份韓國教育相關成本同比增長2.9%,這一飆昇幅度甚至對整體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貢獻0.21個百分點。
韓國政府將這一增長歸因於私立機構近16年來首次增加大學學費。韓國私立大學校長協議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春季,韓國151所四年制私立大學中有120所決定上調學費標準。上述私立大學學費同比上漲5.2%,創自2009年2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從韓國各地區來看,釜山、蔚山、慶南私立大學學費以5.6%的漲幅位居前列,首爾、仁川、京畿道緊隨其後,濟州地區(0.1%)漲幅最小。39所公立大學中有11所同步實施學費調整方案。同期公立大學學費上漲1%,專科大學的學費上漲3.9%。
香港大學。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更多學生申請轉向亞洲
全球留學市場的費用波動,最終傳導到了留學產業最前端,多家中國留學機構反饋的信息顯示,學生出國留學選擇出現新的趨勢。
一家位於武漢的留學機構負責人柳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各國學費上漲的核心原因離不開全球通貨膨脹的大背景,而歐美國家的政策調整更是直接推手——不少國家縮減了教育投入,教師崗位也隨之縮編,學校為維持運營不得不提高國際學生的學費。與此同時,簽證中心的各項費用,包括簽證費和保險費,都出現了大幅上漲。綜合來看,該現象在英國和澳大利亞表現得尤為突出。
荷蘭等部分歐洲國家的高等教育也因經費縮減受到衝擊,國際學生的入學受到波及。
據歐洲新聞報道,今年4月,荷蘭政府實施總額達4.97億歐元的高等教育撥款削減計劃,覆蓋獎學金、科研等多個關鍵領域。國際學生相關政策受到衝擊,該領域的經費就被削減1.86億歐元。
“說不覺得衝擊是假的。”即將於今年9月入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發展研究專業的留學生汀汀,對費用上漲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據環球時報報道,汀汀告訴記者,自己即將就讀專業的學費從2023年的2.4萬英鎊飆升至2.9萬英鎊,“和2023年出國的朋友一聊才發現,他當年的花費比我現在少太多了。其實早在規劃留學英國時,有經驗的學長就曾建議我盡早出發,并提醒我學費每年都在漲,早一年出國就能在費用上省一筆。”
對於學生而言,學費并非唯一的“壓力源”,房租、日常開銷等成本的上漲同樣不容忽視。汀汀以倫敦某知名連鎖公寓為例算了一筆賬:3年前,該公寓的豪華一居室(golden studio)周租金為375英鎊,如今就連帶獨立衛浴的合租房型(ensuite),周租金都已漲到400英鎊。“也就是說,現在租個ensuite的錢,放在3年前都能住上studio了。”此外,英鎊對人民幣匯率走強,進一步推高了留學生在當地的生活成本。
費用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留學生的選擇傾向。柳柳提到,受全球大環境和留學成本攀升的影響,新的趨勢逐漸顯現:中產及工薪階層家庭的留學選擇發生顯著轉變。前幾年這些家庭還傾向於“搏一搏”,將孩子送往英美等傳統留學熱門國家,如今卻更多地將目光轉向了歐亞其他國家。她注意到,馬來西亞的留學生數量大幅增加,日本、韓國、意大利、愛爾蘭等國的生源也持續增長,反觀美國,申請人數則有不少回落。
即便面臨費用壓力,汀汀仍選擇為出國留學買單。她坦言,由於決定留學的時間較晚,申請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高校已經趕不上,“要是等明年申請,不僅費用可能繼續增長,一年‘空窗期’的時間規劃也會很麻煩。”汀汀還告訴記者,在學歷認可度逐漸相近的背景下,中國香港高等院校的碩士項目越來越受內地學生歡迎。
香港大學數據顯示,2021/2022至2024/2025學年期間香港大學中國內地學生在讀人數持續增長。2024年內地學生在港大就讀人數為19326人,占非本地學生總數86.3%。(完)
编辑:高原
看牙就到诺雅美口腔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 |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