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4日电】(记者关秀英)美国总统特朗普10日通过社交媒体宣称拟对中国商品「大幅提高关税」,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尽管其后续语气缓和,但这场「关税威胁-市场震荡-政策回调」的连锁反应,仍暴露出中美经贸关系的敏感性及美方单边主义行径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
全球市场分化:亚洲承压欧美反弹
13日全球股市呈现分化走势。亚洲市场率先反应,投资者对特朗普「关税威胁」的恐慌导致多数股指下跌:香港恒生指数下挫约1.5%,韩国KOSPI指数,台湾加权指数均跌约1%,上证指数微跌0.3%;日本股市因假期休市。相比之下,欧美市场因特朗普团队后续释放缓和信号而反弹:标普500指数上涨1.6%,创5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收复前一交易日部份失地;纳斯达克指数更劲扬2.2%,受科技股拉动明显;欧洲斯托克600指数小幅上涨。
市场波动的核心矛盾在于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与「缓和表态」的反复。特朗普10日称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声称「作为对中方加强稀土资源出口管制的回应」;但13日其语气明显软化,称「不想伤害中国」「一切会好起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强调「局势已大幅缓和」,淡化新关税落地可能性。
事件本质:美方单边挑衅与中方必要反制
此次风波是中美经贸关系近期博弈的缩影。自4月中美互征高关税后,双方5月同意暂缓关税,市场一度视为「缓和信号」。但美方近期以「中方加强稀土管制」为由再提关税,本质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方让步。
中方依法对稀土出口实施管理,是基于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家安全考量的正当举措。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主要供应国,始终遵循世贸组织规则,有序调控出口规模与结构。美方无视中方合理权益,以「限制」出口为由升级关税威胁,实则是将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归咎于他国的单边主义行径。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亨利.艾伦指出,特朗普的「软化」可视为市场对政策的「持续性制约」──决策层「有强烈动机避免股市抛售」,历史上多次出现「市场压力倒逼政策回调」。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木内登英则警示,若贸易战重启,「对全球经济影响将很严重」。
高盛报告倾向于「谈判筹码」解读,认为特朗普的威胁是为11月中美双边会谈争取主动权,最终或延长当前关税暂停期。
中国经济韧性:多元布局对冲外部压力
尽管美方持续施压,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中国海关总署13日数据显示,9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8.3%,其中对欧盟、东南亚、非洲出口强劲增长,抵消了对美出口27%的降幅。这一数据反映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下,外贸结构正从单一依赖欧美转向多元布局,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美国内耗加剧:停摆与政策矛盾暴露短板
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三周,其对经济的拖累开始显现。贝森特坦言「停摆正影响实体经济」。
与此同时,当前市场共识偏向「短期震荡,长期取决于政策落地」。分析认为,若特朗普政府最终推迟或取销高关税,全球股市或迎喘息;但若美方执意重启贸易战,风险资产将面临更大抛售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