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十月二十六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二十六日召开记者会公布,录得一宗新增感染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是香港首宗。个案涉及一名住在黄大仙的八十二岁女子,在接受治疗后目前情况稳定。
该名患者十八日出现左脚脚踝肿痛,二十二日出现发烧及手脚关节疼痛,同日向私家医生求诊,翌日医院急症室求医;获安排入院在无蚊环境下接受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她的血液样本对基孔肯雅病毒呈阳性反应。初步调查显示,病人在八月底曾到过广东省,但在潜伏期,即病发前二至十二日不曾外游,属本地感染个案。她有四名家居接触者,暂时没有出现病征,正接受医学监察。
截至二十五日下午五时,香港今年累计录得四十六宗基孔肯雅热确诊个案,全部属输入个案,四十六人都并非住在上述本地个案的患者附近。鉴于八十二岁患者活动范围局限,因此,中心不排除有未确诊的患者在区内,将病毒传播给村内的蚊虫,导致她受感染。
食环署表示,香港今年整体蚊患指数较往年低,九月蚊患指数为百分之二点五,较六月高峰百分之九点五明显下降,十月已有指数亦同样处于低水平。在这个本地个案的调查区域,最新十月分区指数为百分之一点七,九月指数为百分之零点九,显示白纹伊蚊分布并不广泛。
学者:会否社区爆发,关键在未来两至四周
【又讯】香港出现首宗基孔肯雅热本地感染个案,患者是一名八十二岁婆婆,住在钻石山凤德邨雪凤楼。卫生防护中心相信,患者感染源头在屋苑内。有学者说,会否社区爆发,关键在未来两至四星期。
港大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临床教授陈福和分析,自今年七月起,邻近的广东省持续出现基孔肯雅热个案,不少香港市民较多往返大湾区,或有病毒带入社区风险;若有关屋苑或附近公园一带有积水令蚊子滋生,可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至于会否有机会出现社区爆发,陈福和认为,关键在于未来两至四星期会否再有本地个案,以及个案分布范围,但相信在政府加强灭蚊等因素下,能够成功控制机会高。他指出,相对寨卡病毒、日本脑炎等,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的征状较明显,大部份人会发烧、关节痛、全身酸软疼痛等;只要市民一有病征便求诊,可有效防疫。
他特别提醒长者、有长期病患或免疫系统有严重问题人士要小心预防。他提到,日前一名感染基孔肯雅热、有长期病患的长者离世,情况属少有,由基孔肯雅热引致死亡机率大约或少于千分之一。
他又说,当天气稍凉,市民或会有行山活动等,提醒要带备蚊怕水,穿著长袖衫,以防因蚊叮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