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27日电】(记者王少喆)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新一轮经贸磋商。根据双方谈判代表会后的口径,中美在港口费、对等关税、芬太尼税等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美国总统特朗普还表示,看好与中国国家主席在APEC上敲定一项「全面协议」。中美经贸关系是否就此「峰回路转」?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根据会后报道,中方对双方达成共识的表述比较概括,并未具体罗列双方共识的具体内容。而根据美方经贸磋商「领队」、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说法,特朗普政府将放弃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威胁,换取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和推迟实施稀土管制一年。贝森特还表示,美国不会改变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
问题一:中美吉隆坡磋商,中国是否「谈输了」?
从美方的说法来看,似乎在中美达成的共识中,美方获得的更多。有观点认为,中国做出了更多让步,是「输了」,是这样吗?
中国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沈丁立向香港中通社表示,目前看到的主要是美国一方的说法,还不知道双方的具体协议内容,难以得知美方做出的承诺内容,但从各种迹象看,应该美方做出了积极的表态。
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在接受中通社采访时也说,美方提前放出风声,是为了争取舆论主动,双方肯定均需要做出让步。大豆问题上,中国本来就需要美国的大豆,此前巴西、阿根廷等国甚至买来美国大豆转手给中国,现在恢复进口并无损失。在稀土问题上,贝森特称中国将稀土出口管制推迟一年,应该是不严谨的表述,中国对稀土产品进行追踪、建立出口管理体系是势在必行的。至于港口费,双方有可能会同步取销,这是最好的结果。
问题二:中美领导人是否会达成「大交易」?
此外,贝森特强调双方领导人将在吉隆坡磋商的基础上达成一项广泛的协议,涉及延长关税暂停、TikTok出售、稀土等,甚至讨论一项全球和平计划。而特朗普不久前曾公开表示,除了稀土与大豆,他还要和中国领导人讨论俄乌冲突、台湾、核裁军等议题。中美会在APEC上达成「全面协议」吗?美方为何释放这一信号?
刘澜昌表示,不同於单纯的经贸磋商,中美元首会晤要解决的是:中美未来如何相处?特朗普政府目前面临著政府停摆、美债突破38万亿美元等迫切问题。尤其是后者,美债从37万亿美元到38万亿美元只用了2个月,增长的势头惊人,这严重威胁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特朗普对此是十分在意的,因此,他希望与中国达成一项协议,营造对他执政更为有利的条件。刘澜昌还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台湾等非经贸问题上会比民主党更温和,虽然不会完全放弃台湾这张牌。
而沈丁立则认为,在APEC上中美不可能达成所谓的「全面协议」。他指出,如果有类似的协议,肯定需要经过双方具体部门的「对表」,也就是外交部门的会谈,而这并没有进行。不过,特朗普是希望和中国谈这些问题的,这些将会是明年特朗普访华时的议题,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达成协议。他特别指出,美方称中国推迟稀土管制一年,也就是说,双方为了达成协议,可能最少还要谈一年时间。
问题三:中美经贸会退回到所谓「解放日」之前吗?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SeanStein)25日表示,特朗普挑起了贸易战,从而造成今天的局面,如果特朗普想要和中国达成「极好的交易」,就需要退回贸易战之前。这是否可能?
刘澜昌分析称,美国商界都是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回到特朗普第二次上台之初的原点,也就是原先在WTO等国际贸易规则下的正常状态,有这样的表态并不奇怪。
沈丁立则认为,目前中美双方的表态都会根据对方的反应不断发生调整,很难有确定性。唯一能确定的是,中国会继续崛起,而美国将采用各种手段阻止。不过,他表示,中国不是苏联,在中美双方往来中「中国让美国赚到了钱」,双方具有互利依赖关系;而且中国没有对外进行军事和领土扩张,能避免苏联盲目扩张导致崩溃的前车之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