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十一月六日电】十一月六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氯胺酮与电休克疗法(ECT)这两种快速强效抗抑郁手段的共同作用机制──腺苷信号通路。这一发现不仅解开长期困扰学界的机制谜题,更为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案铺平道路。
目前,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属于「难治性抑郁症」,对传统药物反应不佳。氯胺酮和ECT是主要干预手段,虽可在数小时内起效,却伴随致幻、成瘾及认知损伤等严重副作用。由于机制不明,临床应用长期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罗敏敏团队联合中国多个顶尖实验室,借助北京大学李毓龙团队开发的基因编码荧光探针技术,首次在活体动物大脑中观测到:两种疗法均能迅速、持续提升情绪调控关键脑区的腺苷水平。
为验证因果关系,团队通过遗传学与药理学实验进一步证实,关闭腺苷受体后,两种疗法的抗抑郁效果完全消失;而直接激活该通路则可产生明确疗效。这表明腺苷不仅是相关因子,更是起效的「总开关」。
基于此机制,研究团队成功合成新型氯胺酮衍生物,在动物实验中以更低剂量实现更强疗效,且显著减少副作用。同时,他们另辟蹊径,提出非药物干预新策略「急性间歇性低氧」(aIH),即通过短暂、可控的低氧暴露激活腺苷通路,同样展现出强大抗抑郁效果。
目前,相关治疗设备样机已研制完成,并与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启动临床验证,预计明年公布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