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你的关心-澳门头条新闻社
简体 繁体
香港故宫馆藏金器「北上」…
华侨报 11-17 115580

 【香港中通社北京十一月十六日电】(香港中通社特约记者 庄恭百)初冬时节,寒气渐重,位于北京长安街西段的首都博物馆却持续保持著热度。「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以来人气不减。展厅内,来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一百七十余件(套)金器静置于灯光下,其时间跨度自公元前十五世纪至明代,均为首次在内地亮相,部份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展出。

 「这件黄金是实心还是空心的?」「放到今天得值多少钱?」在展厅中,「重量」与「价值」成为观众交谈中最常出现的关键词。

 在一件公元前四至前三世纪的鹿形车饰前,两位年轻人驻足讨论。随著金价持续走高,不少观众在欣赏文物时,也自然地联想到当下的黄金市场。

 「相比青铜器等文物,我们在看黄金展品时,更有将古代和现代『打通』的感觉。」在美术类机构工作的黄蕊(化名)告诉记者。她注意到,一些古代金制耳饰、发饰的设计元素已被应用于文创产品在馆内售卖,价格多在千元(人民币)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展品中既有由整块金片锤制而成的实心金器,也不乏运用掐丝、累丝等工艺制成的镂空金饰。当观众在观看金器制作流程的视频后,了解到锤揲、浇铸、鎏金、金珠等工艺,一位中年观众感慨,黄金工艺越精巧,不一定越重,古代金器的价值远远超越其材质本身。

 在展区尽头的MR(混合现实)互动区域,等候体验的队伍常常排至展厅拐角,另一群观众则以更直接的方式与古代工艺「碰面」。

 带女儿观展的公苓苓被该互动区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吸引,让女儿在操作台前体验黄金工艺流程。据观察,该区域为整个展览中最受青少年欢迎的区域,他们戴上设备,食指拇指捏合抓取物品,体验锤揲、凿刻等制金流程。

 「其实,孩子们比我们想像的更愿意理解复杂的历史和技术,而数字化手段正在成为他们的『窗口』。」热衷于博物馆「遛娃」的张博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博物馆利用互动体验延伸展品的生命力。张博说,「文物不是被看完就结束了,而是能被学习和再认识。」

 如果说公众的讨论与体验让展览延续「生命」,那么这些金器本身的「来源」,则让这场展览具有了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据悉,此次展出的全部金器均来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长期以来,香港的重量级展览多倚赖内地文博机构出借藏品,此次「反向借展」则呈现出双向的文化交流。首都博物馆馆长郭京宁公开表示,今次展览是首博举办的第一个来自香港的文物展,也是香港故宫馆在首博的首个展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指出,本馆馆藏在首都北京的首博展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充份体现了香港与内地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前景无限。他期待后续这批展品可以到澳洲和欧美国家展出,透过展览,让更多观众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Copyright © 2018-2025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公网安备:44049002000479号 粤ICP备:180573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