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你的关心-澳门头条新闻社
简体 繁体
外媒指台灣經濟有“病”,台官員卻“甩鍋”大陸?
香港新闻网 11-21 17815

英國《經濟學人》網站日前刊文指出,中國台灣地區雖取得顯著經濟成就,但經濟結構失衡問題遠超同類經濟體,并將這一現象形容為“台灣病”。有島內財經媒體進一步概括其為“數字繁榮、體感停滯”的狀態。

《經濟學人》網站報道截圖

《經濟學人》相關評價在島內引發廣泛爭議。台經濟部門負責人龔明鑫19日出席一場論壇時回應稱,台灣經濟在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多重挑戰下展現出強大韌性。他列舉數據稱,台灣股市自2016年以來大幅上漲,人均GDP預計明年突破4萬美元,物價控制也優於日、韓、新等國,并情緒化地聲稱“台灣沒有病,有病的是那些講我們有病的人”。

然而,龔明鑫隨後話鋒一轉,將國際市場波動歸咎於大陸對全球“低價傾銷”,聲稱這才是傳統產業遭受衝擊的主因,而非台灣經濟本身存在問題。

這類“甩鍋”言論在島內網絡平台引發不少批評。有網友諷刺:“《經濟學人》說台灣病了,官員卻叫大陸吃藥,該吃藥的一直叫別人吃藥”;也有網友指出,官員應理性就事論事,提出具體反駁依據,而非如“國中生吵架”般情緒化發言。

那麼,“台灣病”究竟所指為何?

《經濟學人》分析認為,台灣長期依賴出口拉動經濟,為維持競爭力,台“央行”持續壓制新台幣匯率,通過增發貨幣購買美元,導致經濟結構嚴重扭曲。儘管此舉有利於出口,但也造成經常賬戶盈餘激增、外匯儲備累積、房價飛漲等問題,失衡程度遠超同類經濟體。

報道進一步指出,壓制匯率的政策實際上損害了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自1998年以來,台灣勞動生產率雖提高一倍,工資卻未同步增長;單位勞動成本下降25%,反映勞動者在經濟產出中分配比例持續萎縮。加上被政策推高的房價,民眾購買力進一步受到侵蝕。

台灣“Yahoo奇摩”財經頻道將“台灣病”解讀為:出口表現強勁但內需疲軟,企業利潤增長卻未反映在薪資水平上,資金大量外流。這導致經濟數據亮眼,但民眾實際獲得感不強,形成“數字繁榮、體感停滯”的落差。

面對外界質疑,台灣多部門緊急回應。台“央行”提出五點反駁并與美國財政部發佈聯合聲明;台灣發展委員會強調出口強勁源於產業轉型,否認與匯率有關;“經濟部長”龔明鑫則聲稱“台灣是榜樣,沒有病”,呼籲金融業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打造所謂“日不落”經濟願景。

島內輿論也密集發聲:台灣《鏡周刊》發文指,“台灣病”不是病,是強到令人不安;台《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經濟學人》把台灣經濟問題歸結於匯率單一因素,高估匯率的作用,可謂見樹不見林;媒體人謝金河表示,這是《經濟學人》“驚嚇台灣的連戲劇”;前“立委”蔡正元則抨擊該文章的自以為是暴露出其非常膚淺的“經濟學人病”,并建議“該去看病了”。

這場圍繞“台灣病”的爭論,折射出台灣經濟在亮眼數據與民眾實際感受之間的深刻矛盾。儘管台當局官員極力否認問題并試圖轉移焦點,但如何讓經濟增長真正惠及普通民眾、破解“體感停滯”困局,仍是其難以迴避的現實考題。

编辑:高原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Copyright © 2018-2025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公网安备:44049002000479号 粤ICP备:180573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