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三日电】手机直连卫星化解偏远地区通信难题,无人驾驶车辆借力卫星导航在复杂路况中精准穿行,这些场景正通过中国商业航天的技术突破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快速健康成长阶段,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不仅成为驱动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中国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受多重因素驱动。一方面,商业航天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二0二四年,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政策联动和资源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航天产业协同正在形成。其中,「南箭北星」格局在北京已初步形成;到二0二七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一千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江苏无锡的航天产业园带动一百二十多家规上企业集聚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航天蕴含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据预测,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有望突破二点五万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卫星互联网、遥感应用、空间数据服务等多领域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此外,《瞭望》新闻周刊文章认为,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也将为商业航天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航天技术惠及民生的浪潮,正从宏观构想涌向具体场景。据新京报报道,二0二五年初在北京发布的商业航天十大应用场景中,商业航天发展成果正走进自动驾驶、低空空域监管、气象预报等多个领域。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商业航天的发展不仅服务国家任务,也将创新焦点投向大众需求,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如今,航天技术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改善通信、保障农业、便利出行、丰富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前景广阔,中国商业航天规模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随著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大规模组网阶段,「星多箭少」的矛盾突出,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火箭运力供给的短缺是制约行业的核心症结,并且将直接影响发射成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龚胜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队」火箭排期紧张,商业航天公司尚无成熟的大运力火箭可用,导致整体发射进度不及预期。
为此,中国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正积极研发可回收复用的火箭。《科创板日报》文章称,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公司、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企业均已展开相关布局,行业正从「一次使用」迈向「回收复用」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