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讯】农业一直是江苏海安经济社会高品质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依托「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条鱼、一根丝」五个一产业优势,海安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今年,海安夏粮、秋粮再获丰收,稻麦单产连续16年全省第一,农业品牌金光闪闪。
走进海安市开发区堑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只见卡车装运泥土和建材来回穿梭,几台大型挖土机正挥舞著巨大的「手臂」,进行土地平整,开挖管道。今年以来,开发区利用土地休作期,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新建泵站、水泥机耕路及明暗渠等基础设施,推动细碎土地「化零为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2年,海安改建和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共计5.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共9个项目,涉及9个区镇、街道、办事处,目前,各区镇完成总工程量70%以上。「十三五」以来,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0.88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97.8%。
高标准农田的建成解决了农民种田的路、桥、渠、灌溉车口等基础设施需求,使得「田成整、路成网、沟配套、林成片」,也让越来越多大户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实现了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高效化、节约化。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和全程机械化作业,今年国庆期间,曲塘镇江桥村的宏丽家庭农场200亩「国庆稻」提前一个月收割上市。新米一上市,就得到各大米商青睐,亩产增收300至400元。
今年夏收期间,海安小麦平均亩产在全省89个小麦生产市(县、区)中继续名列第一,全市54.96万亩小麦单产416.3公斤。这也是海安第14次位列小麦单产全省第一。此外,海安粒粒香家庭农场「农麦88」核心方面积3.43亩小麦亩产651.3公斤,创南通市小麦高产历史记录。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剑华表示,海安将在『十四五』期间新建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3万亩,建设5万亩以上示范区2个,10万亩以上示范片区1个,建成生态农田5万亩、数位农田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万亩,为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及国家粮食安全兜牢底线,不断提升海安农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生产经营关键是技术,核心是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亦是如此。自2019年起,海安在南通率先推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举措,著力培养和认定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长期以来,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培养,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22期,培训小农户、大户、家庭农场主及返乡回乡农民工等共计2697人。截至2021年,全市共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31名。目前,海安管辖范围内的农业种植、畜牧、水产经营主体共计3800多户,其中,规模种植大户520户,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占比80%以上。
为农业赋能不仅是建立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职业农民队伍,同时,海安加快农技人员资源整合,于2021年建立里下河、西南、东部、高新区、开发区五大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专家积极入户走访调查,多管道、多形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术宣传、监测调查和试验示范,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亩粮食生产都有科技支撑,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耕耘在千里沃野之上。
金种子种出好「丰」景
近日,在墩头镇的五一家庭农场,负责人陆华正在准备今年秋播的小麦种子,配水、配药、拌种,每一个步骤都十分仔细。「好种子,才会有好收成。」正如陆华所说。他非常注重种子的品质,五一家庭农场今年种植的农麦88和镇麦12都是经过各级农业部门层层把关、严格挑选和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今年由于天气有利,加上优良品种,该农场的小麦亩产达到了1000斤,实现了增产、增收「双增」效应。
据农业部门资料显示,目前海安优质强筋小麦、优质食味稻种植占比分别在80%、95%以上。特别是像陆华这样的种植大户,全部采用适应本地特色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
除了好品种带来看得见的直接收益外,另外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著大户朝著优质品种种植经营上阔步迈进,这只手,就是从2018年起,对全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种植优质稻麦品种实行良种补贴。这一做法海安独创。
手握金种子,种出好「丰」景。目前,全省141个「味稻小镇」中,海安有5个区镇入选。「海安大米」先后获「江苏好大米特等奖」「江苏大米十大区域品牌」等殊荣。
海安农业的「高产」密码除了良种、良法、良田之外,还在于海安积极打造走在全省前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海安有207家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均在农忙季节为农民提供集中育秧、耕种、收割、烘干等单一环节或多个环节的服务。
不仅仅在粮食生产领域,海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延伸至蔬菜生产及冷链、物流等领域,织密扎牢了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服务网络。海安也因此被列为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委农办副主任徐艳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坚定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标杆和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海安样板,为海安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