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文汇网 09-25 231828浏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介绍相关情况。(记者江鑫娴摄)

(香港文汇网记者 江鑫娴 北京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会上表示,中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另外,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免费开放率超91%。中共十八以来,共有43批次、19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关强介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实施,「应保尽保」理念渐入人心。长城、石窟寺、文物建筑、廊桥、革命文物保护等有力推进。持续开展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文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一批重大法人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文物安全状况持续向好。

关强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文明研究阐释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知,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推行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的「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在24个省份落实落细。文物传承利用成风化人。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免费开放率超91%,2023年举办4万余个陈列展览、38万余场教育活动,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革命纪念场馆和革命文物发挥思政教育功能。135家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187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成为公众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场所。《寻古中国》《何以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广受好评,以文物为题材和灵感的「国潮」「汉风」文创,增进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另外,「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发起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盟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数量达到20个。中国考古走进埃及、玛雅文明腹地,深入法国、突尼斯、南非、中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48项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国际合作拓展到6国11处,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缅甸他冰瑜佛塔等项目受到当地民众好评和国际社会的赞誉。

关强还提到,中共十八大以来,文物治理能力切实增强。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文物科技全面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数十项文物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成立,秘书处落户中国。举办全国文物行业技能大赛,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发布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职业标准,文物、博物馆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提升,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后继有人。

下一步,在中央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下,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与文化遗产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责任编辑: 张岩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