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铁牛”下田 耕耘春天——黔南州农业机械化助力农业现代化观察
天眼新闻 11-04 60036浏览

春日阳光温暖,黔南州各县市大大小小的坝区里,一只只“铁牛”在农机手的操作下,上坡下田,耕耘春天。

在长顺县白云山镇思京村大豆玉米制种复合种植基地,农机操作员龚玉林和队员们驾驶着旋耕机来回穿梭作业,机器坚硬的铁齿翻出新泥,带着好闻的青草香。不久之后,这块地里就要种下大豆玉米。

在三都中和镇水稻育秧车间,工人们忙碌地进行着机械化播种作业,铲车将育秧底土倒入输送带,通过自动化机器输送至播种机,在生产原料输送系统的精准操作下,秧盘、覆土、稻种等一系列播种流程高效完成。标准化秧盘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推出,为移栽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罗甸,罗甸农业农村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陆义海和他的同事们最近奔赴该县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忙着为农机手做操作前的培训。“春耕耽误不得,农机手在使用农业机械之前,必须认真阅读农业机械使用说明书,牢记正确的操作和作业方法,确保春耕顺利进行。”陆义海说。

春日不得闲,“铁牛”唱响耕耘春天的交响曲已经成为黔南州农业生产的常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多山少平原的黔南,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农业机械化、算法、数据、智能装备为其提供了新的可能。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正在与科技共舞,与机械共耕,让传统农业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把科技含量高的“铁牛”赶下田,是黔南州近年来在农业新质生产力上的重要着力点。

一组数据更为直观:

2024年,黔南州完成六大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515.36万亩、完成机播94.23万亩、完成机收293.77万亩,全州农业机械化率预计达61.35%,排全省前3位;

建设38个机械化粮油单产示范点,其中水稻示范点19个、油菜示范点12个、玉米示范点7个,完成水稻机械化生产面积17万亩,排全省第2位(黔东南20万亩),同比增长23.92%;

长顺县、独山县获批创建全省仅有的两个全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全年办理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申请1892份、补贴机具2053台、受益农户1693户、兑现补贴资金719.318万元,兑现补贴资金量排全省第4位;办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申请9476份、受益农户4920户、补贴机具9476台、涉及补贴资金2025.66万元,排全省第2位。

数据的背后,是黔南州多举措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纵深发展。

黔南州抓实耕种收农机化服务工作,助力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水稻等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强化机械化示范带动,促进稳粮增收;实施农机“两项”惠农补贴,夯实发展基础。

不仅如此,黔南州还积极培育农机经营主体,提高服务能力。2024年,黔南州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68家、从业人员达1661人。建设州级农机区域服务中心1家、州级区域应急中心1家,县级农机服务中心24家。长顺县建成黔南州首个农机服务综合培训中心。

同时,黔南州积极开展农机化培训,提供人才支撑。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直接关系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民技术素质的提升,2024年以来,州级先后召开“2024年黔南州农机安全生产暨农机化业务培训班”“黔南州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技术培训班”等。

截至2月28日,黔南州开展培训13期,培训农机手、修理工等219人次;目前共检修农机具4.8万余台;今年春耕期间预计投入农机具数量13万余台,其中拖拉机1629台、插秧机138台。同时,强化现场指导,组织农机技术人员323人次深入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家中、田间地头指导农机检修调试。

杨武告诉记者,2025年,黔南州将坚持多措并举,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强化政策支持,着力开展农机装备提升和拉动社会化服务需求。

2025年,黔南州将利用农机化项目资金等着力扶持培育一批;大力支持效益好、后劲足的农机服务组织在市场开拓、质量标准、制度建设等方面作示范、树标杆;同时,州、县农业农村部门协调支持运行优良农机合作组织通过承包租赁、纳入等方式盘活其余闲置农机组织机具。

不仅如此,黔南州还将全面落实农机“两项”补贴政策,引导撬动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粮食作物特色产业配套机具,淘汰落后机具;积极推广生产托管服务方式。把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规模经营的主推服务方式。为机耕机种机收创造有利条件。

春天里,农技人员们驾驶着农机耕耘春天,奏出动听的奋斗音符。

编辑:铭笙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