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探索“民歌+”模式,持续唱响民族地区移风易俗新乐章
黔南州民宗委 11-02 140088浏览

澳门头条讯:黔南州在推动移风易俗过程中,巧妙利用本土民歌文化资源,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文明新风相结合,探索形成了“民歌+政策宣讲”“民歌+文明新风”“民歌+线上线下”等一系列可推广的工作典型经验,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引导乡风民风更文明、打造移风易俗特色品牌更有活力。

“民歌+政策宣讲”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通过组建民歌宣讲队,用民族艺术“软载体”传递政策“硬道理”,把政策宣传融入山歌编唱内容,“民歌宣讲队”在演唱间隙用通俗语言解读政策,通过对比“旧习俗负担重”和“新风俗减压力”的案例,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找准民族情感共鸣点、建立政策语言转换机制、嵌入日常生活高频场景,开展互动式宣讲,增强参与感,解决政策宣传“生硬难入心”的问题。截至目前,黔南州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培训“民歌政策宣讲员”,整理濒危山歌调式30余种,举办跨民族山歌赛50余场;2024年度评定“黔南山歌歌师”45人,培养年轻歌手100余人;三都县打造《双歌传党音》,用水族“双歌”(男女对唱形式)传唱党的二十大精神。

“民歌+文明新风”引导乡风民风接地气。通过组织区域民歌艺人、非遗传承人对方言和传统曲调进行编排,融入婚丧简办、孝老爱亲、抵制高价彩礼等内容。在“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乡村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民歌传唱活动,传播文明新风。2024年,黔南州组织移风易俗文艺演出50余场,覆盖12个县(市)观众超10万人次;黔南州山歌协会培养年轻歌手100余人,创作新歌30余首,其中《画里好花红》获省级奖项;三都县用双歌“旭早”改编成《村规民约七字歌》,用传统曲调传唱“厚养薄葬”“喜事新办”等新风尚,让群众在歌声中接受新观念;荔波县创新布依族情歌对唱形式,创作《新风结良缘》,倡导“低彩礼、简婚礼”,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

“民歌+线上线下”让移风易俗品牌有活力。依托“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开展山歌擂台赛,同时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制作短视频、直播对歌,让移风易俗民歌“飞入寻常百姓家”,将地道方言与俏皮说唱糅合在一起,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线上线下、台上台下、文艺文化互补融合,让新思想传播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富成效。截至目前,黔南州“民歌推动移风易俗”入选贵州省2023年乡村治理典型经验,并在全省推广,创作的《一首山歌劝节俭》《沙啦啦调》《柳菊花》等一批“民歌+移风易俗”作品,点击量超50万次;龙里县打造的“黔韵说唱”理论宣讲品牌,每月举办山歌评选,传唱移风易俗政策,结合抖音、微信传播视频,获中宣部典型案例。

编辑:铭笙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