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统派团体在马场町举办受难者秋祭大会,郑丽文:希望历史悲剧不再上演
环球时报 114分钟前 21681浏览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程东】国民党新任党主席郑丽文8日出席岛内统派团体举办的“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反思历史。郑丽文在活动现场表示,希望推动两岸和平,让历史悲剧不再上演。

“两岸一家亲,我们都是堂堂正正中国人”

据台湾《中国时报》9日报道,“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8日下午在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举行“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大会主题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主办方在马场町慰灵碑前设置缅怀墙,李友邦、钟浩东、吴石、朱枫等被列在“牺牲烈士”中,活动现场约有百人,马场町纪念公园的绿色土丘上摆满了民众献上的花朵。郑丽文出席活动并致辞、献花。

据台媒报道,郑丽文8日提前抵达会场,与在场政治受难者遗属握手致意,现场有热情民众高喊“两岸一家亲,我们都是堂堂正正中国人,郑丽文加油”。郑丽文在致辞中表示,她刚就任国民党主席不到一星期,就收到本次大会主办单位的诚挚邀请,“必须来参加”。国民党从前主席连战到马英九,坚定推动真正的“转型正义”、两岸和解、国共和解。她加入国民党后,首要任务也是推动国共和解、为“白色恐怖”受难者平反。郑丽文还表示,希望用对话取代对抗,过去的历史悲剧绝对可以不再发生。

活动主办单位“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8日表示,秋祭是由“白色恐怖”幸存受难人与牺牲者家属自发举行的历史追思活动,自1991年起已经举办34年,其宗旨是追思为民族和解、社会改革而牺牲的进步志士,重申历史真相,呼唤社会公义。

纪念进步人士是每年举办秋祭的意义

在台湾,“白色恐怖”一词背后有这样一段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实施“戒严令”,制定所谓“惩治叛乱条例”,结果造成“警总”打压或限制民众政治活动,导致不少冤假错案。

“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总会长周弘奇在秋祭大会上表示,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应当铭记台湾李友邦、钟浩东等进步人士,他们秉持欲救台湾先救祖国的理念,先后奔赴祖国大陆,投入全民族抗战。人们也应该铭记“台湾文化协会”等组织的进步人士,他们启迪工农意识,带领台湾人反抗日本殖民政权。很多这样的进步人士倒在脚下的这片旧马场之上,他们也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次次在这里相聚举办秋祭的意义。

周弘奇还表示,我们知道有一种人如聂鲁达所说“能爱自己所不认识的人,能把众生的力量团结在一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纵使前路非坦途,但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持向着两岸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奋勇前进,就是对我们所有先烈英灵的最好告慰。”

李友邦、吴石等均被秋祭主办方列在“牺牲烈士”中。关于抗日志士李友邦,李友邦将军纪念馆官网称,台湾光复后,李友邦想要全力投入新台湾建设,却处处受到阻碍,而后被诬陷下狱。1952年,李友邦在台湾“白色恐怖”中遇害,牺牲时年仅46岁。关于吴石,台湾《中国时报》9日提及,吴石1950年6月在马场町英勇就义。“吴石案”有多人受牵连遭判死刑,台“监察院”曾应民众要求重新调查,认为在审判受牵连的12人过程中有八大违失。台媒还报道称,大陆近日的热播剧《沉默的荣耀》真实还原了吴石等人的潜伏历程,引发观众共鸣。为此,南京市档案馆日前查阅档案,找到了吴石、陈宝仓、聂曦3名隐蔽战线烈士及其家人的户籍卡原件,首次公开他们在南京生活与工作的历史痕迹。

纪念活动不分思想派别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为统派团体,对此郑丽文表示,来之前就清楚主办单位的统派思想主张。但当天的纪念活动不分思想派别,不管什么政治主张,在今天的台湾民主社会,都应该不需要担心受到政治迫害。

活动现场,郑丽文还表示,民进党当局用“国安”的理由随意把民众驱逐出台湾,只因为这个人是陆配、意识形态跟当权者不同,就将其视为“杂质”,“面对悲情历史,寻求的是和解,而非恶意撒盐,扩大裂痕……”

台湾中时新闻网9日刊发言论文章称,现在“知绿”的郑丽文领头,她率先勇敢地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反对“台独”。文章称,有国民党党内人士表示,连战当年的登陆“破冰之旅”成功打破两岸僵局,具有历史意义,如今郑丽文的决定也完全正确,这一举措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旨在化解两岸敌意、促进和平发展,应当为她点赞。

編輯:銘笙

热点推荐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