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南明區攝影家協會在于慶陽主席、文庭輝副主席的帶領下,組織部分攝影師,前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貓貓河村實地采風 。這次采風不同於往常,我們肩負著一項特殊的使命,就是要用鏡頭為這個深藏在苗嶺腹地的寶地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
我們從貴陽出發,經過240公里的夏蓉、滬昆高速公路的長途奔波,我們的車隊終於到達雷山縣城,再經過四十分鐘的盤山公路,貓貓河村漸漸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這個坐落於海拔886米處的苗寨,在晨曦中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畫。120餘幢具有苗族特色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被百餘株蒼翠的古松環抱。這裏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5.8%,這個數字不僅代表著生態優勢,更是鄉村振興的綠色根基。
在村口的文化廣場,我們遇見了專程到門口迎接我們的、同時也是返鄉創業的村委會副主任餘武。他指著由舊糧倉改造的"詩意空間”說:"以前村裏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掙錢,現在靠著鄉村旅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了。"他的農家樂旺季時每月能接待500多名遊客,這個數字讓攝影師們紛紛舉起相機,記錄下這個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繡娘任永敏的工作室成了我們重點拍攝的對象。她正在將傳統苗繡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作出充滿詩意的文創產品。"這個'花木深藏吊腳樓'系列的刺繡作品,最近接到了上海客戶的訂單。她手中的銀針在土布上游走,不僅繡出了傳統紋樣,更繡出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快門聲此起彼伏,我們試圖用鏡頭捕捉這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瞬間。
在村民家裏,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更多成果。包裝精美的茶葉、苗繡工藝品、山野菜整齊陳列,餘主任興奮地介紹:"通過電商平臺,我們的產品走出了大山,去年銷售額突破了近80萬元。"攝影師們調整著三腳架,細心記錄下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農產品如何變成暢銷商品。
我們跟隨餘主任走訪了村裏的民宿集群。這些由傳統吊腳樓改造的特色民宿,既保留了苗族建築特色,又融入了現代生活設施。"去年全村接待遊客1萬餘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50萬元”。餘主任的話語中透著自豪。透過取景框,我看到了鄉村振興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動實踐——古老的村寨正在煥發新的生機。更令人興奮的,是貓貓河村素有是“詩歌之鄉”的美譽,村民們較有一定的文化素養,閒暇之餘,唱歌賦詩,每位村民上至髦別老人、下至都小孩都會作詩,這些都奠定了貓貓河村的文化底蘊。該村故事2025年7月25日,被人民日報以《詩歌的種子就藏在這山溝溝裏——藝術改變鄉村”發表,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內外的文人墨客到此采風和體驗,紛紛被淳樸的民風和濃郁的文化底蘊所吸引。特別讓人感動的是村裏的"銀髮繡娘"。老年婦女教年輕女孩學習苗繡,苗繡分為平繡、破線繡、縐繡、辯繡、貼布繡、鎖繡,學員中不僅有本村青年,還有慕名而來的大學生,在傳授的過程中 不時傳來銀鈴般的苗歌對唱,感受到她們對現在的幸福生活的滿足和對將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苗繡傳承人、縣人大代表李敏說:我要把這老祖宗的苗繡手藝傳下去,這才是我們鄉村要振興的根啊!”這樸實的話語,讓我們深刻理解了文化傳承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意義。









黃昏時分,我們登上了村裏的觀景臺。俯瞰整個村寨,炊煙嫋嫋,燈火初上,一派祥和景象。餘武主任指著遠處新修的產業路說:"這條路不僅連通了茶園和果園,更連通了我們鄉村振興的夢想。夜幕降臨,我們在村裏舉行了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喝“攔門酒”“打糍粑”“長桌宴”,跳起啦歡快的苗族舞,我看到古老的苗族歌舞與現代的鄉村振興故事巧妙融合,讓人看到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獨特魅力。
返程的路上,翻看相機裏的一張張照片,繡娘專注的眼神、民宿中游客的笑臉、產業路上賓士的貨車,這些畫面不僅記錄了貓貓河村的今天,更預示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明天。這一次采風,我們的鏡頭已不僅是對藝術的追求,更是對時代的一個見證。在快門聲裏,我們聽到了鄉村振興的鏗鏘腳步;在取景框中,我們看到了古老村寨的華麗蛻變。貓貓河村的實踐告訴我們,鄉村振興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守望中發展。
兩天的采風活動結束了,當車駛離村寨時,我回頭望去,思緒萬千,貓貓河村的燈火在群山中閃爍,就猶如時代留在深山裏的印記一樣,她始終是照亮著鄉村振興的前進之路。
撰稿:葉紅
攝影:葉紅、文庭輝
編輯:銘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