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棺材非遺加工基地初具規模 傳承人覃有進帶動產業集聚與工藝革新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2小时前 203421浏览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六道村拉田屯至六道坳的322國道沿線,一家家棺材工坊沿路排開,機器轟鳴與木香交織,工人們或雕或刨、或打磨或上底漆,空氣中彌漫著傳統技藝與現代生產同頻共振的活力。這裡,正形成以“柳州棺材”為核心的非遺加工產業帶,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成為當地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生動樣本。

              

      從一門手藝到一個產業

      柳州棺材自古聞名。唐代文豪柳宗元客逝柳州,民間相傳以當地上好棺木殮裝運柩返鄉,棺木歷久不朽,由此留下“玩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的民諺,折射出柳州棺材在歷史上的口碑與影響力。新中國成立初期,柳州棺材製作與經營活躍,穀埠街、壽板街一帶曾形成專業街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匠人們將“棺材”與“官財”諧音巧妙嫁接,發展出寓意吉祥的工藝小棺材,推動產業從殯葬用品走向工藝禮品與收藏市場。

    如今,這一傳統技藝已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在年輕一代傳承人手中煥發新生。走進工坊,記者看到:選料、開料、雕花、打磨、上漆等30多道工序環環相扣,龍鳳、麒麟、福壽等傳統紋樣在刀尖流轉,金絲楠木、杉木、柏木等優質木材在匠人手中重獲新生。產品既有傳統殯葬用棺,也有小型工藝棺、擺件、文房器物與旅遊伴手禮,用途不斷拓展,市場持續拓寬。

             傳承人覃有進:從木匠到“領頭雁”

     覃氏家族與柳州棺材的淵源始於清末。覃有進的曾祖父覃老福以木工手藝在柳州谷埠街謀生,憑藉精湛技藝贏得“棺材覃老福”的美譽。祖父覃登良接棒後,首創原木採購、自主銷售的商業模式,將作坊遷至南車渡碼頭,奠定了家族產業根基。父親覃永利在土改時回六道村委拉田屯務農後,仍堅持棺材製作,最終將技藝傳至第四代傳人覃有進。

      在產業帶的中心,覃有進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這位出生于柳江區成團鎮六道村拉田屯的木藝工匠,自幼隨父輩習藝,不到二十歲便能獨立完成棺材製作,精通雕花、根雕、小棺材工藝等多項技藝。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帶領兄弟擴寬思路,改進工藝、擴建場地、購置設備,逐步實現批量生產,並採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培養出二十多名能獨當一面的工匠,帶動本村及周邊農戶就業增收。

        

     2000年跟班學習的徒弟覃山,幾年之後,想自己出來開店,覃有進借了9萬元讓他獨立門戶,還介紹客戶過去……

      “自己富不算富,帶動群眾富才是目標。”覃有進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不僅牽頭組建加工團隊,還主動對接市場,建立原木採購與成品銷售網路,產品銷往廣西區內及湖南、廣東、海南、港澳等地。2011年,其子覃志陸考入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系,將現代藝術設計融入棺材雕刻,2015年覃志陸製作的《萬物生 》等三個作品獲得廣西藝術學院的金獎,其中《萬物生 》作品還被廣西藝術學院永久收藏,為傳統技藝注入青春活力,為傳統技藝注入現代美學與教學力量。

    近年來,覃有進持續投入建設柳州棺材歷史博物館,系統梳理行業脈絡與工藝細節,推動“非遺+文旅”深度融合。

     

    2025年8月,覃有進被認定為柳州棺材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其個人作坊已擴展至5個,總面積4000餘平方米,帶動周邊形成30餘家棺材生產主體的產業集群,從業人員超百人,“柳州棺材”從分散的“非遺工坊”逐步邁向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的非遺加工基地。

      

      工藝革新與產品矩陣:讓傳統走進現代生活

     在保留傳統榫卯結構、手工雕刻精髓的基礎上,覃有進帶領團隊積極引入現代工具與管理方式,實現“守正”與“創新”的平衡。如今,一件工藝小棺材從選料到成品,依然遵循30餘道工序,但效率與精度顯著提升,鐳射測距、數控開料、環保漆藝等現代技術被合理應用,而雕花、打磨、上漆等關鍵環節仍堅持手工精修,確保“形神兼備”。

             

      產品矩陣方面,既有面向收藏與禮贈的金絲楠木、紅檀等高端系列,也有契合大眾審美的杉木、桃木親民款;既有傳統“福祿壽喜”“龍鳳呈祥”主題,也有融入現代審美的簡約線條與幾何造型。尺寸從2釐米至30釐米不等,既可作為手機墜、鑰匙扣、包掛、車掛等文創產品,也可組合為茶空間、書房的小型陳設,甚至拓展為文房器物、小型展陳等應用場景,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

    

   “過去做一副棺材,兩三個人配合,得幹上十天左右;現在用現代工具,效率提升數倍,但工藝標準不能降。”覃有進說。他堅持“訂單式生產+常規庫存”的模式,常規棺木保持20副左右庫存,其餘按單定制,既保證交付效率,又守住工藝品質。對於外地客戶,他提供原木來源證明與運輸協助,確保手續齊全、流轉順暢。

     

       非遺工坊走向“文化名片” 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如今的六道村,已從過去的普通村屯,蛻變為遠近聞名的“棺材專業村”。國道兩旁,工坊林立;國道322公路邊,覃有進籌建的“柳州棺材歷史博物館”即將面向公眾開放,通過實物等形式,講述柳州棺材的前世今生,讓非遺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覃有進說。他正以“一村一品”為抓手,推動柳州棺材與鄉村旅遊、研學教育、文創開發深度融合,打造“非遺+產業+文旅”的發展模式。未來,他計畫建設非遺工坊研學基地,開發棺材製作體驗課程,推出“柳州棺材”系列文創品牌,讓傳統技藝在年輕群體中“活”起來、“火”起來。

       

      群眾對覃有進的認可,寫在樸素的口碑裡。二十多年來,他自掏腰包為村裡鋪設水泥路,資助中小學校維修,長期幫扶5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徒弟們學成創業,他慷慨解囊,借出一定的資金支持開店置業。村民們說:“有進有進,財源廣進。柳州棺材,能升官,亦能發財----這‘官’是事業有成,這‘財’是共同富裕。”

      

      專家視角:非遺傳承需“活態”與“產業”雙輪驅動

    柳州棺材的復興,是廣西非遺保護與產業融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柳州市持續加大非遺保護力度,建設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通過靜態展陳與活態互動相結合的方式,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柳州棺材的魅力,在於它既是實用器,又是文化符號。”廣西非遺保護專家指出,“從‘死在柳州’到‘升官發財’,從殯葬用品到工藝精品,柳州棺材完成了從‘忌諱’到‘吉祥’的語義轉換,這背後是匠人對工藝的堅守與對時代的洞察。”他認為,非遺傳承不能停留在“博物館化”,而應走向“活態傳承”與“產業賦能”,通過市場機制啟動內生動力,讓傳承人有尊嚴、有收益,讓非遺項目有活力、有未來。

       結語:一張名片,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從六道村的木香裡,從322國道的車流中,從一件件精美的工藝棺上,我們看到了柳州棺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它承載著柳宗元的文化記憶,凝結著一代代匠人的心血與智慧,也寄託著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覃有進等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下,“柳州棺材”這張獨特的文化名片,正從柳江之濱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門歷經百年淬煉的傳統技藝,必將在新時代繼續“升棺發財”----不僅是工藝的昇華、產業的興旺,更是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富足。

    從穀埠街的叮噹鑿響到非遺基地的機械轟鳴,從養家糊口的謀生手藝到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柳州棺材”的蛻變印證著傳統技藝的無限可能。這條以匠心鋪就的非遺傳承之路,正書寫著“小棺材,大產業”的時代傳奇。

     記者: 老付


    編輯 :銘笙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