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七月十二日电】(新华社记者马思嘉、艾福梅)当地时间七月十一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十项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坐落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洪积扇戈壁滩上的西夏陵,是西夏皇家陵寝。公元一零三八年,党项民族建立西夏政权,与两宋、辽、金并立,都城设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鼎盛时曾雄踞河西走廊。西夏于一二二七年灭亡,西夏陵也在历史长河中沉寂了七百余年。
直到一九七二年,西夏陵才首次进入考古学界视野。半个世纪以来的发掘研究,西夏陵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考古调查显示,西夏陵遗产核心区占地面积近四十平方公里,包括九座帝陵、二百七十一座陪葬墓、一处大型北端建筑遗址和三十二处防洪工程遗址。
这些遗存与西夏陵出土的七千一百余件精美文物一道,向世人展开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栩栩如生的鎏金铜牛、莹润光亮的绿琉璃鸱吻,体现了西夏与中原文明一脉相承的高超手工业技术;大量西夏文和汉文残碑,让人一窥西夏文字的复杂神秘与宋夏文化交流之深;石刻经幢、迦陵频伽等建筑构件,反映了西夏人的佛教信仰;钱币、丝绸、珠饰等随葬品,则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影响……
「西夏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错地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说。根据文献记载,除党项外,西夏境内生活著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各民族不同的生业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给西夏文化带来多元特征──西夏陵即是典型例证。
「西夏陵浓缩了西夏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显示了西夏对中原文化的崇尚与继承,也体现出崵党项人自身的创新意识。」西夏学学者史金波说。
从选址来看,西夏陵背靠贺兰山、面向九曲黄河,俯视著都城所在的银川平原,符合中原王朝帝陵「背山面水」的特征。在布局上,西夏帝陵保存了北宋帝陵中陵门、角阙、献殿、神道、石像生等构成要素,以及神道─陵城的轴线对称布局特征,但取销了位于雀台与石像生之间的成对乳台,以北宋未有但唐代帝陵存在的碑亭替代。
西夏陵出土文物有石雕、陶瓷、铸造、纺织等门类,反映出西夏对中原地区先进手工业的传承和审美形式上的创新。
一九七二年首次考古发掘确认其「身份」,一九八八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二五年成为世界遗产……各方协同努力,持续加强对西夏陵的价值研究与保护管理,让西夏陵为世界瞩目。
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昌丰介绍,「申遗」启动后,银川市与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合作,针对遗址墙体根部掏蚀以及墙体裂隙、裂缝等问题,因地制宜研发了系列新技术,迄今已实施遗址加固工程六十项,基本消除了帝陵及主要陪葬墓失稳隐患和表面侵蚀问题。如今,西夏陵保护工作已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
法国西夏学学者罗曼认为,西夏陵的陵寝制度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及党项民族的独特传统,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这种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使西夏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建筑艺术及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其申遗成功将丰富全球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在陈同滨看来,西夏陵所体现的多元融合特征,揭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机理,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是甚么样的文明、中华文化是甚么样的文化,讲述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借鉴和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