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你的关心-澳门头条新闻社
简体 繁体
荔波县苗族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04-29 61908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荔波苗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以稻作为核心的物质文化、以《古歌》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议榔”为核心的制度文化、以“鼓藏”为核心的祭祀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苗族的物质文化形态完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制度文化结构严谨,功能齐全;精神文化体系保存完整,特征突出。民间音乐多姿多彩,底蕴厚重;民间舞蹈奔放豪迈,气吞山河;节日众多,集会盛大,节日集会文化积淀深厚;服饰种类繁多,工艺精美绝伦;习俗古朴,民风深厚,风情浓郁。

苗族以父系世系计算,计算方式是用“子连父名制”(又称“父子连名制”),以本名加上父名连上祖名形成的子父祖连名制作为世系计算的依据。如“里”为子名,“奈”为父名,“虾”为祖名,子全名则为“里奈虾”,用这种方式可上溯到五、六十代祖先。

苗族家庭财产继承实行“不均衡”的儿女继承制,儿子和女儿都有继承权,田地、山林、生产工具、房屋、耕牛等不动产一般归儿子继承,金银首饰一般归女儿继承。在遗产继承顺序上,不动产的第一继承顺序为子、父母,第二继承顺序为兄弟;首饰等遗产的第一继承顺序为女、父母,第二继承顺序姐妹,第三继承顺序为兄弟。一般夫妻间无相互继承遗产之俗。

苗族亲属制度比较简单,各地的差异也不太大,有父系、母系、姻亲系三大类。在父系中又可分为叔叔系和姑姑系两系;在母系中又可以分为舅舅系与姨母系两系。在其亲属称谓中,同一称谓可以称呼关系不同的亲属,保留着类分式亲属制的明显痕迹。直系亲属中,连同己身总共有七代,己身一代、上三代、下三代有专有名词,其余的没有专用的称谓。

苗族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民族,与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据史料记载,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在黄河下游一带,有一个蚩尤为首领的苗族部落联盟——“九黎”。与此同时,以黄帝、炎帝为首领的华夏族部落联盟,也兴起于黄河上游一带,并向黄河下游扩大发展,和九黎发生激烈冲突,最后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将九黎打败。九黎战败后,退居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许多苗族地区关于祖先渡“浑水河”的传说,就是对当时蚩尤战败后部属南下的记忆。到尧、舜、禹时期,战败后的九黎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三苗”。昔者“三苗”之地,“左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战国策·魏策》),区位优越,人多势大,实力雄厚,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激烈的战争,“三苗”战败,从此势力大衰,开始了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大分散、大迁徙。“三苗”战败后,一部分长途跋涉到西北“三危”(今陕甘交界一带),这部分西迁的“三苗”以后又陆续南下,到达川、黔、滇边区,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部分苗族。“三苗”另一部分,继续留在长江中下游,其后裔在商周时期,与其他 民族一起,被称为“南蛮”、“荆蛮”。其后,荆蛮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的主体民族,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苗”的另一部分,先后到今湘、鄂、川、黔、桂各省毗连的山区,发展成为现在东部和中部方言的苗族。“九黎”、“三苗”、“南蛮”、“荆蛮”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苗族经历了一个极长期的迁徙历史过程。荔波的苗族主要有两大支系,一支是佳荣镇大土村、水维村的苗族,他们的祖先都说是从黔东南的雷山、从江迁来。另一支即荔波分散的苗族,据他们的先辈代代相传,说是先由黔东南迁到广西南丹等地,然后再迁到荔波境内。荔波散居于朝阳镇岜马村、田洞村,播尧乡的拉美、降毫、田湾、垄望,瑶山乡的朝沙、波旧、洞边,洞塘乡的董棚、塘边、三合的苗族,先辈迁到荔波境内大深山中时,都是穿苗衣、说苗话。后来由于长期的民族压迫,不准苗民下山住,抓壮丁专抓苗民抵壮丁,不得不迫使这些苗族同胞换苗衣、讲汉话,自己不敢承认自己是苗族。

苗族少女银饰

编辑:铭笙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邮箱:Macauheadline@163.com 澳门地址:澳门商业大马路澳门财富中心5楼
网址:http://www.macaoheadline.com/ 珠海办事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三一南方總部大廈一號樓1108
Copyright © 2018-2025 横琴澳闻头条传媒有限公司 公网安备:44049002000479号 粤ICP备:18057342号-1